• 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第一方阵T1
  • Scopus
  • FSTA
  • 北大核心期刊
  •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
  • DOAJ
  • JST China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 CA
  • WJCI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
  • 中国生物医学SinoMed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20

2018年  第39卷  第24期

封底
查看更多+
研究与探讨
基于不同力模型下的乌龙茶造型过程中理化与香气品质的变化
张妍 , 金心怡 , 刘伟 , 林宏政 , 黄仪鹏 , 周泳锋 , 王瑾
2018, 39(24): 1-10,1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01
摘要:
为了深入探明颗粒形乌龙茶造型过程典型造型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对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影响,本文设计了搓揉力+压力模型(A)和纯压力模型(B)两种力模型,研究在制叶的力学特性、微观形态、生化成分以及毛茶色泽、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力模型在制叶最大应力及最大应变均值达到显著差异(p<0.05);两种力模型在制叶主要生化成分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毛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黄酮含量差异显著(p<0.05);色泽方面,搓揉力与压力模型的毛茶中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均高于纯压力模型,干茶色泽也更偏绿明亮;香气方面,具花果香特征的罗勒烯、(Z)-己酸-3-己烯酯、丁酸丁酯、芳樟醇在搓揉力与压力模型中相对含量较高;感官审评中搓揉力+压力模型的毛茶品质综合表现优于纯压力模型。
不同品种谷子淀粉的品质特性及主成分分析
罗红霞 , 王丽 , 句荣辉 , 贾红亮 , 潘妍 , 林少华 , 朱建晨
2018, 39(24): 11-1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02
摘要(173) PDF(12)
摘要:
为了分析不同品种谷子淀粉品质特性的差异情况,本文以13个品种谷子淀粉的基本特性、质构特性、碘蓝值、胶稠度、透光率等品质特性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对13个品种淀粉特性进行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淀粉很多品质特性差异显著(p<0.05),直链淀粉含量与凝胶的硬度和碘蓝值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与胶稠度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提取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9.825%,通过质构特性因子、淀粉提取效果因子、直链淀粉和胶稠度因子、水分因子和色泽因子等5个因子解释了原有14个指标的89.825%的信息,通过淀粉品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得分,评价较优的品种有冀谷40、网购样品和冀谷35。本研究为谷子淀粉的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成熟值理论的蒜薹油炒过程品质变化动力学
程芬 , 邓力 , 汪孝 , 余冰妍 , 徐嘉
2018, 39(24): 18-2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03
摘要:
油炒在中式烹饪中占主导地位,为考察在不同油温下食品品质随烹饪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动力学特性,采取油浴模拟油炒过程,对蒜薹的过热品质(维生素C、水分含量和红度值)进行反应动力学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蒜薹油炒中维生素C和红度值-a*变化均遵循一级动力学,水分含量变化遵循零级动力学;维生素C和红度值-a*的z值分别为76.92、83.33℃,水分含量在一级动力学下z值为62.50℃,均大于油炒蒜薹成熟的z值,满足烹饪优化前提;并指出水分对温度最为敏感,是烹饪工艺优化中的重要指标。本实验证明了蒜薹烹饪过程存在优化空间,为蒜薹油炒和中式烹饪过程优化处理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学参数。
不同干酵母对甘蔗汁酿酒特性的影响
郑凤锦 , 陈赶林 , 蒙艳红 , 林波 , 孙健
2018, 39(24): 24-2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04
摘要:
为研究不同酵母对甘蔗果酒的发酵影响,以新鲜的甘蔗压榨汁为原料,常温下选用葡萄酒高活性干酵母、耐高温高活性干酵母和发利干酵母三种商业活性干酵母进行液态发酵酿制甘蔗果酒。研究探讨了三种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凝聚性、发酵度、发酵力、酸化力和产酒精能力等酿酒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三种酵母菌作用甘蔗汁的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生长曲线趋势基本一致,三种酵母菌的凝聚值F<20%,均为非凝聚性酵母。三种酵母菌的发酵力基本相当的,最终产酒精的能力差距不大,其中葡萄酒高活性干酵母最终产酒精为12.2% vol,耐高温高活性干酵母和发利干酵母均为12.0% vol。从三种商用酵母菌对甘蔗汁酿酒的各发酵特性来看,葡萄酒高活性干酵母略优于耐高温高活性干酵母和发利干酵母。研究结果为甘蔗汁发酵酿制风味甘蔗果酒提供了技术参考。
虾壳在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离子液体中的溶解特性
高静 , 何亚敏 , 陈炜锋 , 李艳 , 吉宏武 , 刘书成 , 郝记明
2018, 39(24): 29-3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05
摘要:
为探索从对虾加工废弃物中回收甲壳素的绿色工艺,本文以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C2mim]Ac)为溶剂,系统考察了溶解时间、溶解温度、固-液比3个因素对虾壳的溶解度、回收率以及再生后的组分、表观形貌和晶体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固-液比为1:20 w/w、100℃下加热1 h后,虾壳溶解度最高,为15.30%。与未处理的虾壳相比,经过[C2mim]Ac溶解再生后的样品表面多孔、粗糙或扭曲变形,而且结晶结构被破坏,蛋白质和矿物质脱除率可分别达到67.13%和42.84%。当温度超过120℃,溶解时间超过2 h时,不利于[C2mim]Ac对虾壳的溶解。
利用光谱技术分析加热温度对肌红蛋白结构的影响
朱姝冉 , 张淼 , 周光宏 , 徐幸莲 , 李春保
2018, 39(24): 35-39.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06
摘要(140) PDF(12)
摘要:
以肌红蛋白纯溶液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CD)光谱为分析手段,研究了60~80℃的加热处理对肌红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80℃加热时,肌红蛋白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峰吸光值发生显著降低(p<0.05),荧光光谱最大发射峰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5),表面疏水性显著增高(p<0.05),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60、70℃加热处理对肌红蛋白二、三结构的影响较小。肌红蛋白对于70℃及以下的加热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但随着加热温度由60℃升高至80℃,肌红蛋白的变性程度、血红素脱离程度、三级结构展开程度以及二级结构的无序化均呈增大趋势。表明70℃以上的加热会严重影响肌红蛋白的结构。
卵黄高磷蛋白对壳聚糖膜基质上MC3T3-E1细胞增殖的影响
李珊珊 , 黄茜
2018, 39(24): 40-45,50.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07
摘要:
本研究制备了壳聚糖和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膜,并采用CCK-8法、Annexin V/PI双染法和PI染色检测了蛋黄中提取的卵黄高磷蛋白对MC3T3-E1细胞在该复合膜基质上的生理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膜对细胞无毒性影响,并通过提高S期细胞所占比例,使MC3T3-E1细胞活性提高了31.92%,抑制细胞凋亡,使凋亡率下降45.78%;氧化石墨烯/壳聚糖膜会提高细胞的凋亡率,氧化石墨烯含量越高,促进凋亡越明显,凋亡率在氧化石墨烯含量为2%时最高,为17.64%;在壳聚糖膜基质上,100 μg/mL卵黄高磷蛋白对MC3T3-E1细胞促进增殖作用最显著(p<0.05),细胞活性提高81.59%,同时降低了细胞的凋亡比例;蛋白浓度为500 μg/mL时,细胞活性下降4.47%,促进了细胞凋亡。综上所述,壳聚糖和低浓度卵黄高磷蛋白均能提高MC3T3-E1细胞的活性。
微波处理对果胶构象的影响
王日思 , 王淑洁 , 贺小红 , 陈军
2018, 39(24): 46-50.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08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测定特性粘度,结合尺寸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联用法(SEC-MALLS)、动静态光散射法表征果胶构象,研究微波处理前后果胶的构象变化。结果显示,微波处理5、15、20、30 min,果胶的特性粘度从4.25 dL/g分别降低至3.35、3.10、2.97、2.85 dL/g。SEC-MALLS结果显示,微波处理30 min后,MW由原果胶的31.38×104 Da降低至4.76×104 Da,表明微波处理会导致果胶的降解;通过对果胶溶液的Rg和MW的双对数图α值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原果胶及微波处理5、15、20 min后果胶分子链构象为无规则线圈,而处理时间延长至30 min后,果胶分子的链构象变为刚性棒状。此结果与动静态光散射法表征得到的果胶构象变化一致。本论文为解释微波处理造成果胶理化性质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紫外光下4种抗氧化剂在猪油中的抗氧化效果
刘品华 , 冯亚娟 , 谢景文 , 王齐仙 , 张天爽
2018, 39(24): 51-56,6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09
摘要:
旨在研究光照对油脂抗氧化剂抗氧化效果的影响。分别研究在254、365 nm波长光照射下,猪油中添加丁基羟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没食子酸丙酯(PG)对其过氧化值、酸价、丙二醛值、共轭二烯类值、共轭三烯类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相比,在254 nm光照下,4种抗氧化剂抑制猪油过氧化值、酸价、丙二醛值、共轭二烯类值、共轭三烯类值的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在365 nm光照下,BHA、BHT、PG抑制猪油过氧化值、酸价、共轭二烯类值、共轭三烯类值效果差异性不显著(p>0.05),抑制丙二醛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TBHQ抑制猪油酸价、共轭三烯类值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抑制过氧化值、共轭二烯类值差异显著(p<0.05),抑制丙二醛效果差异性极显著(p<0.01)。由此说明,在254、365 nm光照射下,BHA、BHT、PG基本没有抗氧化效果,TBHQ的效果也不够理想。
苦荞凝集素的稳定性及体外消化性
李晨 , 宁丽娜 , 崔晓东 , 李娇 , 王转花
2018, 39(24): 57-6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10
摘要:
目的:从苦荞种子中分离得到一种凝集素(tartary buckwheat lectin,TBL),研究其酸碱、热稳定性及体外消化性。方法:采用酸性缓冲液浸提脱脂荞麦粉及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凝集素,TBL分别经沸水浴加热不同时间、不同pH处理、模仿胃液、模仿胰液消化后,采用SDS-PAGE及灰度扫描分析,研究其稳定性及体外消化性。结果表明:选用pH4.7浸提缓冲液可简化提取工艺,采用一步层析可得到电泳纯TBL。沸水浴加热60 min时,TBL仍可保留50%以上。在pH4~12条件处理30 min后,BTL的保留率均在80%以上。体外消化实验表明,TBL对人工模拟胃液有一定抗性,降解一半TBL所需时间为10 min,而TBL在人工模拟肠液中很难消化,即使作用时间为50 min时,TBL也未发生明显降解。将TBL沸水浴加热30 min后再进行体外消化实验,发现在模拟肠液及模拟胃液中,仅处理10 min时,SDS-PAGE结果中TBL蛋白条带完全消失,表明被TBL被消化酶完全降解。结论:天然TBL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耐热、耐酸碱、耐胰蛋白酶消化,在胃蛋白酶液中降解也较为缓慢。预加热处理可明显提高TBL在模拟胃液及模拟肠液中的消化率。
山奈抗氧化活性部位研究
项昭保 , 伍晓玲 , 张丽 , 汪程远
2018, 39(24): 62-66,7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11
摘要:
为筛选具有较优抗氧化活性的山奈抗氧化活性部位,采用80%乙醇溶液超声提取山奈,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制备了山奈乙醇提取物和石油醚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余相5个部位,并分别采用DPPH和ABTS法测试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山奈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5个部位中,氯仿相抗氧化活性最好,其对ABTS的半清除浓度约为阳性对照VC的2倍,对DPPH的半清除浓度约为阳性对照VC的4倍,乙酸乙酯相也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再次是正丁醇相,石油醚相抗氧化活性较差,水余相基本没有抗氧化活性。山奈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氯仿相和乙酸乙酯相。
玉米低聚肽硒螯合物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
秦修远 , 刘文颖 , 林单 , 陈朝勇 , 鲁军 , 谷瑞增 , 蔡木易 , 张春乐
2018, 39(24): 67-7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12
摘要:
以玉米低聚肽和亚硒酸钠为原料制备玉米低聚肽硒螯合物,对其水分、酸溶蛋白、总氮(粗蛋白)、分子量分布进行了考察,然后以螯合态的硒含量和分子量分布为指标,研究了螯合物对温度、pH、消化方式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玉米低聚肽硒螯合物的螯合率为54.25%±0.24%,得率为53.02%±0.17%,水分含量为7.46%±0.07%,酸溶蛋白含量为16.38%±0.03%,总氮含量为21.17%±0.35%,分子量低于1000 u的比例为85.1512%。在25~100℃环境下,分子量低于1000 u的比例变化不超过7%,硒含量最低不小于70%;在pH=2~12的环境下,分子量低于1000 u的比例变化最高不超过16%,硒含量最低仍在75%以上;在经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两种酶的消化后,分子量低于1000 u的比例分别增加5%、7%和8%,硒含量最低仍在70%以上。这说明玉米低聚肽硒螯合物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和消化稳定性。
不同品种甘薯制汁特性的比较
刘兴艳 , 李小艳 , 李庚 , 宋军杰 , 陈安均 , 唐荣
2018, 39(24): 72-75,79.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13
摘要:
为了筛选出适宜制备甘薯汁的原料品种,选取了15个品种甘薯作为研究材料,对它们的基本制汁性能进行了研究,包括水分、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总酸、总蛋白质含量及酶解后的出汁率含量。结果表明,这15个品种甘薯的水分含量为52.5%~80.3%,淀粉含量为11.1%~18.1%,可溶性糖含量为1.76%~13.56%,还原糖含量为0.11%~1.24%,总酸含量为2.46~6.99 g/kg,蛋白质含量为0.88%~2.95%,出汁率为39.8%~77.9%。以出汁率及淀粉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XN 1448-5出汁率最高,淀粉含量最低,水分含量较高,可溶性糖及蛋白质含量较高,因此认为XN 1448-5是这15个品种中制备甘薯汁的最佳品种。
不同贝壳煅烧粉的杀菌及抑菌效果
胡兴娟 , 沈飚 , 余辉 , 张静 , 滕跃 , 徐君辉
2018, 39(24): 76-79.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14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贝壳煅烧粉对致病菌的杀菌及抑菌效果。方法:将贻贝、文蛤、溢蛏3种贝壳高温煅烧1000℃,2 h,并配制成1%、0.1%、0.01%浓度的煅烧粉悬浊液,作用于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利用菌液杀菌以及培养基扩散抑菌方法,检测3种贝壳煅烧粉对不同致病菌的杀菌及抑菌效果。结果:3种贝壳煅烧粉对4种菌均具有杀菌作用,对于革兰氏阴性菌的杀菌作用明显大于革兰氏阳性菌,作用最强为缢蛏及文蛤贝壳煅烧粉对副溶血弧菌,分别作用5 min后菌落总数小于10 CFU/mL。培养基扩散法的抑菌实验表明,3种贝壳煅烧粉对4种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效果最强为缢蛏贝壳煅烧粉在0.1 g/mL浓度下作用于沙门氏菌,抑菌圈直径达16.42 mm;在各浓度阶段,贻贝和文蛤贝壳煅烧粉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性明显强于于沙门氏菌以及大肠杆菌。结论:贝壳煅烧粉对食源性致病菌杀菌及抑菌作用明显,可用作抑菌剂。
洋葱汁添加量及滚揉时间对预制牛排品质和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邓思杨 , 张岱玉 , 石硕 , 钟强 , 杜鑫 , 夏秀芳
2018, 39(24): 80-85.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15
摘要:
为改善传统牛排煎制后汁液流失、肉质干硬、咀嚼性差的现状,本文首先通过对牛排蒸煮损失、色差、质构以及感官评价等指标的测定,来筛选洋葱汁预制牛排中洋葱汁的添加量(0、3%、6%、9%、12%、15%),然后对最佳洋葱汁添加量下预制牛排的滚揉时间(0、5、10、15、20、25 min)进行优化,最后对洋葱汁预制牛排的贮藏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洋葱汁的添加和滚揉操作的进行均对牛排的食用品质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洋葱汁添加量的增加以及滚揉时间的延长,牛排的蒸煮损失、硬度和咀嚼性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感官评分总体可接受性与之完全相反,先上升后下降。当洋葱汁添加量为9%,滚揉时间为10 min时,调理牛排的蒸煮损失达到最小值,分别为13%和14.33%;弹性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95、0.94 mm;此时牛排的口感以及总体可接受性评分最佳(p<0.05)。此外,添加了洋葱汁的牛排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values,TBARS)和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s,POV)都有明显下降(p<0.05)。综合蒸煮损失、色差、质构和感官评分的结果,选择调理牛排的洋葱汁最佳添加量为9%,最佳滚揉时间为10 min。本研究结果为牛排规模化生产提供有效参考。
板栗壳棕色素的抗氧化活性及其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王菲儿 , 杨跃军 , 徐剑 , 巫岳 , 蔡剑峰 , 傅青 , 郑向炜 , 刘源才 , 金郁
2018, 39(24): 86-91,96.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16
摘要:
板栗壳棕色素是一种重要的天然食用色素,本文研究了其光谱特性、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组成,为板栗壳棕色素的深入应用提供依据。利用碱提酸沉等方法从板栗壳中提取出板栗壳棕色素,紫外和红外光谱法初步确定其光谱特性,并采用Folin-Ciocalteu法、苯酚-硫酸显色法和BCA法测定棕色素中总多酚、多糖和蛋白质的含量。以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棕色素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色谱法分离纯化其中的化合物,并通过液相色谱、质谱与核磁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板栗壳棕色素的水溶液在276 nm波长有最大吸收,红外光谱图显示出明显的多酚类物质特征。棕色素中总多酚、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2.35%、13.75%和8.08%。棕色素对于DPPH自由基的IC50为0.44 mg/mL,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从棕色素中分离得到10个多酚类化合物,分别为间苯二酚(1)、2-羟基-3',4'-二羟基苯乙酮(2)、邻苯二酚(3)、原儿茶醛(4)、没食子酸甲酯(5)、2,5-二羟基苯乙酮(6)、β-羟丙基香草酮(7)、原儿茶酸甲酯(8)、对香豆酸(9)和阿魏酸(10)。
坛紫菜与大豆蛋白共混凝胶的质地研究
王灵昭 , 伊泽全 , 苏琳 , 王学敏 , 董志国 , 盘赛昆 , 姚兴存 , 杜云建 , 邱春江
2018, 39(24): 92-96.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17
摘要:
研究了利用坛紫菜与大豆蛋白所制备的共混凝胶的质地。结果表明,当配方中坛紫菜含量从17%增加20%时,共混凝胶的硬度、咀嚼性和最大剪切硬度值均显著(p<0.05)提高,而弹性显著(p<0.05)降低。当配方中含有20%的坛紫菜和34%的大豆分离蛋白时,所制备的共混凝胶在硬度、咀嚼性和最大剪切硬度值方面最优;利用该配方制备的共混凝胶在硬度和弹性上低于某市售火腿肠,但是咀嚼性更高;在该配方中应用0.26%的纤维素酶可显著(p<0.05)提高共混凝胶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和最大剪切硬度值,使其在硬度和弹性上和该市售火腿肠相当,且咀嚼性更高。研究结果为利用坛紫菜开发凝胶食品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持。
查看更多+
生物工程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马铃薯真菌性腐烂病早期检测
黄星奕 , 孙兆燕 , 田潇瑜 , 郁姗姗 , 王沛昌 , Joshua Harington Aheto
2018, 39(24): 97-10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18
摘要:
确定马铃薯致腐菌种,并建立快速检测方法对腐烂样本进行识别。本研究通过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马铃薯致腐菌进行鉴定,采用电子鼻方法对样本进行检测,建立模型对不同感染阶段样本进行识别。结果显示:马铃薯主要致腐烂菌为出芽短梗霉,建立的K最近邻判别模型中,训练集与预测集识别率分别为90%和85%;建立的BP网络判别模型中,训练集与预测集判别率分别达到93.75%和90%,各腐烂阶段能够较好地被识别。研究结果为后期电子鼻技术应用至马铃薯腐烂病检测提供理论基础。
葡萄状枝瑚菌菌丝液体培养条件优化
余炫彤 , 陈双林 , 何刚 , 林羲 , 闫淑珍
2018, 39(24): 102-10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19
摘要:
为了研究液体培养条件对葡萄状枝瑚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分别考察了碳源、氮源、无机离子组合、生长因子、培养基初始pH、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和光照这8个因素对菌丝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在23℃、摇床转速为220 r/min时,培养基初始pH6.5,装瓶量50 mL/250 mL锥形瓶,接种量10%(V/V),全黑暗培养7 d,1 L液体培养最佳培养基为25 g可溶性淀粉,3.5 g酵母粉,4.4 g(1.2 g KH2PO4+1.6 g FeSO4·7H2O+1.6 g MgSO4·7H2O)无机离子,0.01 g VB1,在此条件下葡萄状枝瑚菌菌丝生长量为(26.8±0.29)g/L。此研究结果为葡萄状枝瑚菌的液体发酵奠定了基础。
凝结芽孢杆菌中与乳酸生产相关的乳酸脱氢酶基因的研究
石鹏 , 王永红
2018, 39(24): 109-11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20
摘要:
对5株凝结芽孢杆菌乳酸生产情况进行研究,并以凝结芽孢杆菌ATCC7050作为乳酸脱氢酶基因研究的对象,确定得出其乳酸生产关键的乳酸脱氢酶基因。结果表明:凝结芽孢杆菌生产的乳酸分两种类型:L型乳酸和D型乳酸,但主要以L型乳酸为主,其光学纯度达到97%以上。在凝结芽孢杆菌ATCC7050基因组中存在的ldhL1、ldhL2和ldhD三种乳酸脱氢酶基因中,ldhL2基因没有检测到转录信号,而ldhD转录水平很低,在生长对数期ldhL1基因的转录水平是ldhD基因转录水平的68倍,这说明ldhL1基因是凝结芽孢杆菌ATCC7050乳酸生产的关键性基因。本研究确定了凝结芽孢杆菌ATCC7050乳酸合成中最主要的乳酸脱氢酶基因,对凝结芽孢杆菌代谢研究和基因改造奠定了基础。
黑曲霉诱导子促进青钱柳细胞合成三萜的氧化应激机制
刘泽波 , 许小向 , 尹忠平 , 熊琼琼 , 赵文佳 , 王梦 , 陈继光 , 上官新晨
2018, 39(24): 114-121,12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21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黑曲霉诱导子(Aspergillus niger elicitor,ANE)促进青钱柳细胞合成三萜类化合物的氧化应激机制。通过研究抗氧化应激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和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从氧化应激层面诠释ANE的诱导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ANE诱导后10 h时,青钱柳细胞的三萜合成量开始升高,至60 h时达到最高值,三萜含量达36.46 mg/g,为对照组的3.36倍。在ANE刺激之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 ammo-nialyase,PAL)、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五类酶的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且先后出现了数个酶活力峰值。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3个SOD、20个POD、1个CAT、3个PAL、3个PLC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升高,其中3个POD、1个CAT、3个PAL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此外,细胞中三萜合成酶相关基因表达亦发生上调。由此可以推断,在ANE刺激下青钱柳细胞出现氧化应激,导致抗氧化酶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升高,相应酶的活性因此上升,进而引起细胞发生防御性反应,最终促进了细胞内三萜的合成。本文从氧化应激层面探索ANE促进细胞合成三萜的作用机制,为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15株乳酸菌的表面性质及其黏附能力
占萌 , 李柏良 , 王成凤 , 李慧臻 , 李子叶 , 霍贵成
2018, 39(24): 122-12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22
摘要(153) PDF(14)
摘要:
为了初步探讨乳酸菌的黏附机制,对15株乳酸菌的表面疏水性、自凝聚能力以及体外黏附Caco-2细胞的能力进行了测定,筛选出高黏附性乳酸菌菌株。采用化学试剂和酶处理嗜酸乳杆菌KLDS 1.0901细胞壁表面成分,再经过cFDA-SE荧光标记后,测定其对Caco-2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分析影响黏附的主要黏附素。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KLDS 1.0901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最高,为12.73%;不同乳酸菌之间的表面疏水性、自凝聚能力以及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存在差异;经高碘酸钠、苯酚、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尤其是氯化锂和热处理,能显著降低KLDS 1.0901的黏附性(p<0.05)。表明KLDS 1.0901对Caco-2细胞的黏附可能是以表层蛋白为主的多种黏附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胁迫下食窦魏斯氏菌的耐受性评价
骞宇 , 陈孝勇 , 易若琨 , 王强 , 赵欣
2018, 39(24): 128-133,13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23
摘要:
本研究以分离自新鲜竹笋表面的16株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为研究对象,评价其对低酸、温度和渗透压胁迫下的耐受力,筛选出具有良好耐受性的菌株,并对所得良好耐受性的菌株进行体外人工胃液和胆盐耐受力评价。结果表明,低酸、温度、渗透压胁迫下实验菌株的耐受力各不相同,综合比较得出5株食窦魏斯氏菌的耐受力均较好,分别是HSG 08、HSG 09、HSG 10、HSG 11和HSG 15。pH3.0人工胃液实验结果表明,5株食窦魏斯氏菌中,HSG 08、HSG 09和HSG 11对人工胃液中的存活率均较高,其中HSG 08的存活率最大;胆盐胁迫实验结果表明,在0.1%胆盐时,HSG 08的生长效率最高。综上所述,HSG 08在不同环境胁迫下的耐受性均较好,可用于下一步益生性食窦魏斯氏菌的研究。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异源表达与生化特性解析
张燕青 , 王鑫 , 宋鹏 , 董自星 , 田康明 , 金鹏 , 刘晓光 , 王正祥
2018, 39(24): 134-13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24
摘要:
本文对一疑似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TI;sti)的开放阅读框在毕赤酵母中进行了克隆表达与生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摇瓶水平上,重组菌GS115(pPIC-STI)分泌表达了30 mg/L STI;重组STI在(40~80)℃或pH 2.0~11.0孵育1 h后,仍能保持85%以上的抑制活性;K+、Zn2+和Mg2+对其胰酶抑制活性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而Cu2+、Mn2+、Ca2+、Fe2+和Fe3+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重组STI对胰蛋白酶具有较强的、专一性的和非竞争性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典型的多肽类胰酶抑制剂。良好的酶学性质使STI在食品、医药等行业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同菌株对发酵大豆后熟期间品质特性的影响
李响 , 张绵松 , 尹培培 , 刘雪 , 鞠晓庆 , Lee Si-Kyung
2018, 39(24): 139-144,150.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25
摘要:
为研究利用细菌和霉菌进行混合发酵的不同效果,开发新的混菌发酵工艺,本研究采用不同接种方式,得到3个单一菌株发酵样品,4个混合菌株发酵的样品,研究不同菌株对发酵大豆品质特性的影响。按照韩国清麴酱的方法,利用Bacillus subtilis菌株发酵制得样品B,按照豆豉的发酵方法利用Aspergillus oryzaeMucor racemosus菌株制得样品A和M。混合菌株发酵样品中依据两种菌株接种的顺序不同,分别制得AB、BA、MB和BM。结果表明,后熟0~9 d期间,样品B的蛋白酶活性最高(257.32±3.04)U/g;样品M的还原糖在后熟第1 d达到1.17%,高于其他样品。样品A和MB氨基态氮含量较高,样品B中测得铵态氮含量最高。所有样品的pH呈下降趋势,而滴定酸度变化范围则相反,从0.02%上升到0.19%。在后熟9 d期间,各样品色度中的L*值呈持续下降趋势,样品MB褐变现象明显。在7个实验组中,样品MB通过混菌发酵工艺提高了发酵大豆的品质特性,验证了利用细菌和霉菌进行混菌发酵技术能够改善发酵大豆的品质特性。
白藜芦醇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诱导INS-1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郑晓茂 , 张汉语 , 陈琳 , 茹琴 , 李超英
2018, 39(24): 145-150.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26
摘要: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SV)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诱导大鼠胰岛素瘤细胞(INS-1)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抗炎抗氧化应激机制。方法:本实验使用含AGEs的糖化血清(GS)建立INS-1细胞损伤模型。实验分对照组、20% GS模型组、20% GS+不同浓度RSV组。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培养液上清一氧化氮(NO)和细胞内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培养液上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增殖率、SOD活性和GSH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NO和ROS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TNF-α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25和50 μmol/L的RSV组INS-1细胞增殖率均极显著提高(p<0.01),同时SOD活力和GSH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NO的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此外,50 μmol/L的RSV组ROS含量显著降低(p<0.05),25 μmol/L的RSV组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25和50 μmol/L的RSV组的TNF-α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RSV对AGEs损伤的INS-1细胞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INS-1细胞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和抗炎症反应能力实现的。
查看更多+
工艺技术
水酶法提取葵花籽油工艺及机理
刘媛媛 , 李鹏飞 , 杨瑞金 , 韩昕 , 张文斌
2018, 39(24): 151-156,16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27
摘要:
本研究是以脱酚的葵花籽仁为原料,主要研究了葵花籽粉碎粒径及各种水酶法提取条件等对葵花籽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t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对葵花籽粉碎过程及各相进行了表征,明确了较佳工艺条件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经进一步精粉碎,粒径能够达19.68 μm,游离油得率大幅提高。水酶法提葵花籽油的较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5(w/v),添加1.5%的碱性蛋白酶Protex 6L反应2 h。该条件下,葵花籽游离油得率达到92.48%。CLSM证明精粉碎得到的葵花籽物料比剪切粉碎的尺寸更小、更均匀。水酶法提取的葵花籽油在主要理化指标上达到了冷榨一级油的标准,其反式脂肪酸显著低于市售低温压榨葵花籽油。水酶法提取的油品质更好,得油率更高,有明显的优势。
超声波提取炒王不留行总三萜的工艺优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景炳年 , 魏磊 , 王学方 , 范毅 , 刘雨晴 , 陈飞 , 张华南 , 马艳妮 , 魏悦 , 李健 , 梁雅辉 , 王伟
2018, 39(24): 157-16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28
摘要:
优化炒王不留行总三萜提取工艺,并分析其抑菌活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乙醇浓度、液料比、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为自变量,总三萜得率为响应值,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炒王不留行总三萜提取工艺;并采用倍比稀释法研究炒王不留行总三萜提取物对10种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炒王不留行总三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5%,料液比1:25(g/mL),超声温度63℃,超声时间4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炒王不留行总三萜的得率为1.24%±0.003%,与模型预测值1.28%之间具有良好的拟合性。炒王不留行总三萜提取物对所选10种常见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抑制作用最强,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均在1.25~5 mg/mL之间。该提取方法稳定、高效,可用于炒王不留行中总三萜的提取,同时提取物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
风味蛋白酶酶解制备中国对虾调味料风味前体物质工艺优化
李芳浩 , 朱广琪 , 郭小旬 , 韩晓祥 , 唐秀娟 , 王奎武 , 王彦波
2018, 39(24): 164-169,176.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29
摘要:
以中国对虾下脚料为原料,在碱性蛋白酶酶解基础上利用风味蛋白对中国对虾下脚料进行二次酶解,制备中国对虾调味料风味前体物质——酶解液,并考察温度、初始pH、风味蛋白酶用量等单因素对水解度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风味蛋白酶酶解工艺。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9、风味蛋白酶用量2.2%、初始pH6.4、酶解温度59℃、酶解时间3 h。在此条件下,中国对虾下脚料水解度为54.79%。酶解液中氨基酸含量为33.6862 mg/mL,其中必需氨基酸(如:苏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等)含量为27.2543 mg/mL。谷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有明显提高,极大的增强了鲜味强度。采用分步酶解法制备的酶解液具有诱人、浓郁虾风味,可作为调味基料。
碳酸钙固体脂质微粒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直压性能和感官特性
何亚婷 , 张琨 , 李帅 , 高玉静 , 邱洁 , 吴丹 , 童红珍 , 姚晓琳
2018, 39(24): 170-176.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30
摘要:
采用转相乳化法制备固体脂质颗粒(Solid lipid particles,SLP)对碳酸钙进行包埋,旨在改善碳酸钙的感官可接受性。通过正交试验对制备条件包括酪蛋白酸钠浓度、水相与油相的比例、搅拌转速和乳化均质时间进行了优化,测定不同钙源的钙咀嚼片预混料粉体的卡尔粉体流动性指数和钙咀嚼片的抗张强度,考察了固体脂质碳酸钙的流动性和可压性,并对不同钙源的钙咀嚼片进行了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固体脂质碳酸钙的最佳制备条件为酪蛋白酸钠浓度2%、搅拌速度1600 r/min、乳化时间80 s、水相油相比8:1,钙的荷载率可达99.8%;固体脂质碳酸钙咀嚼片预混料的卡尔流动性综合指数高于粉末碳酸钙咀嚼片预混料,流动性良好;采用粉末碳酸钙直接压片,片剂抗张强度仅为33.5 N/cm2,而利用固体脂质碳酸钙制备钙咀嚼片直接压片,片剂抗张强度为210.6 N/cm2,且口感良好无沙粒感。使用固体脂质对碳酸钙进行包埋在改善碳酸钙的感官特性和直压性能方面表现优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气流喷爆-复合酶解对豆粕中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优化
李杨 , 吴长玲 , 安然 , 王冬梅 , 李波 , 陈龙 , 王中江 , 江连洲 , 范志军
2018, 39(24): 177-182,19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31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气流喷爆-复合酶解的处理方式高效回收豆粕中的水溶性膳食纤维。酶法制油豆粕先经气流喷爆处理,再经纤维素酶及α-淀粉酶复合酶解作用,并通过响应面法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气流喷爆-复合酶解处理后,在喷爆温度为220℃、喷爆时间30 s、纤维素酶:α-淀粉酶(g:g)为2:1、酶解时间2 h时,水溶性膳食纤维得率最佳,为26.03%±0.02%。扫描电镜观测处理后豆粕结构疏松,排列更加规整。
福建养殖仿刺参抗氧化多肽的酶解工艺优化及其对过氧化氢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损伤的保护作用
潘南 , 吴靖娜 , 苏永昌 , 陈贝 , 苏捷 , 郑昇阳 , 刘智禹
2018, 39(24): 183-19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32
摘要:
目的:优化仿刺参抗氧化多肽的酶解工艺,并研究其对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A.hy926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以酶解产物的水解度、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筛选出最适蛋白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温度、加酶量、pH作为影响因子,以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响应值,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酶解工艺条件;进一步探讨酶解多肽体外抗氧化活性。以MTS法检测低、中、高剂量组的仿刺参抗氧化多肽对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以MDA含量、SOD活力测定细胞氧化及抗氧化水平。结果:动物蛋白水解酶为最适蛋白酶,酶解工艺优化条件为:料液比1:20 g/mL、酶解时间2 h、酶解温度50℃、加酶量7000 U/g、pH7.5,该条件下制备的仿刺参多肽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8.81%,与模型预测值(68.35%),相对误差为1%,回归模型可靠。酶解多肽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ABTS自由基(ABTS+·)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是9.01、0.63、10.89和20.53 mg/mL,说明其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选取200 μmol/L浓度H2O2建立细胞损伤模型,与H2O2组相比,中、高剂量组仿刺参抗氧化多肽能明显抑制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降低MDA含量,提高SOD活力。结论:采用动物蛋白水解酶酶解优化工艺制备的仿刺参抗氧化多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佛手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
王晋 , 罗旭洸 , 朱元玮 , 张钰敏 , 黄凯信 , 陈汉民 , 肖苏尧 , 周爱梅
2018, 39(24): 192-19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33
摘要:
本研究通过乙醇回流法提取佛手黄酮,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得率为指标,通过响应面优化分析,优化佛手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佛手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3%,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90 min,料液比1:31 g/mL。在此条件下黄酮得率为1.34%;佛手黄酮对DPPH和ABTS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为0.8 mg/mL,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为0.07 mg/mL。ORAC(总抗氧化能力)为20.18 μmol TE/g。以上结果表明,佛手黄酮是一种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
响应面法优化酸枣仁多糖的脱色工艺
林婷婷 , 房雷雷 , 张亚新 , 李宜轩 , 蔡丹丹 , 张彦青 , 解军波
2018, 39(24): 198-202,20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34
摘要: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酸枣仁多糖的脱色工艺。首先通过静态吸附法选择具有较好脱色工艺的树脂类型,然后通过单因素实验结果,将上样质量浓度(mg/mL)、上样量(mL)及洗脱流速(BV/h)作为工艺优化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多糖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综合得出的归一值(OD)作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响应面分析优化酸枣仁多糖脱色工艺。结果表明:选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当上样质量浓度为2 mg/mL,上样量为3.5 mL,洗脱流速为4 BV/h时脱色效果最佳,此条件下多糖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分别为61.32%和87.05%,二者综合得出的归一值OD值为0.56(模型预测值0.55),说明该工艺可行性良好。
脱支籼米淀粉包合三种风味物质的研究
孟昕 , 周裔彬
2018, 39(24): 203-20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35
摘要:
本文使用籼米淀粉作为原料,充分糊化后采用异淀粉酶适度脱支,以包合率为指标,经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脱支工艺,优化脱支时间、酶浓度及底物浓度,获得包合芳樟醇、庚醇和薄荷醇的最适壁材,与未脱支的籼米淀粉包合芳樟醇、庚醇和薄荷醇进行包合率比较,结果表明:当籼米淀粉的脱支时间为20 min、底物(籼米淀粉)浓度0.04 g/mL、酶(异淀粉酶)浓度30 mg/g、直链淀粉含量为32.01%,包合芳樟醇的包合率达到79.50%,提高了19.57%;当脱支时间20 min、底物浓度0.03 g/mL、酶浓度30 mg/g、直链淀粉含量为34.52%,包合庚醇的包合率为75.50%,提高了19.79%;当脱支时间30 min、底物浓度0.05 g/mL、酶浓度30 mg/g、直链淀粉含量为38.66%,包合薄荷醇的包埋率为87.38%,提高了29.10%。电镜扫描显示,与未包埋风味成分的淀粉糊相比,包埋香气成分的包合物有孔洞结构。结论:该方法能特异性的提高籼米淀粉包合风味物质的包合能力。
红树莓果汁澄清剂的选择及澄清工艺的优化
饶炎炎 , 冯建文 , 公丽凤 , 刘畅 , 田智丽 , 王金玲
2018, 39(24): 209-215,22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36
摘要:
以红树莓果汁为实验材料,选用壳聚糖、明胶、PVPP、果胶酶、皂土五种澄清剂对红树莓果汁进行单因素试验,以红树莓果汁的透光率为指标对比五种澄清剂的澄清效果;从中选择澄清效果较好的澄清剂,再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筛选出红树莓果汁最佳的澄清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中,5种澄清剂对红树莓果汁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澄清和脱色作用,壳聚糖和明胶的对红树莓果汁的澄清效果较好,PVPP和皂土次之,果胶酶的澄清效果不佳;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和验证试验得出壳聚糖在质量浓度1.8 g/L、澄清温度40℃、澄清时间36 h的条件下澄清效果最佳,可以得到清澈透明且均一稳定,透光率达96.7%的红树莓果汁。该工艺可为红树莓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仙人掌多糖发酵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炎功效研究
刘平平 , 李萌 , 王昌涛 , 谢娅霏 , 赵丹 , 张佳婵
2018, 39(24): 216-22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37
摘要:
本文分别采用乳酸菌与酵母菌发酵提取仙人掌多糖,并探究仙人掌多糖的抗炎功效。在三个单因素液料比、时间、pH方面探究仙人掌多糖的提取工艺,得到三因素最适组合,乳酸菌发酵最适提取工艺为发酵时间7 h、液料比25:1(mL/g)、pH为5,此工艺下多糖得率为0.26%。黄酒酵母发酵最适提取工艺为发酵时间48 h、液料比25:1(mL/g)、pH为3,此工艺下多糖得率为0.53%。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仙人掌多糖对IL-6、IL-8炎症细胞因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得知仙人掌多糖通过抑制IL-8的表达,促进IL-6的表达来抑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蓝莓渣膳食纤维蛋糕的配方优化
张雅娜 , 郭丽 , 柴云雷 , 夏通 , 李旭克
2018, 39(24): 222-226,23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38
摘要:
以蓝莓果渣为辅助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采用感官评定和质构特性对蓝莓渣膳食纤维蛋糕进行配方优化。结果表明,蓝莓渣膳食纤维蛋糕的最优配方(以面粉和蓝莓果渣粉总量100 g,鸡蛋添加量200 g计)为:蓝莓果渣粉添加量1.5 g,泡打粉添加量1.0 g,大豆油添加量35 g,白砂糖的添加量35 g,在此配方下研制的蓝莓渣膳食蛋糕硬度为(448±11)g,可恢复形变为(2.32±0.19)mm,内聚性为0.46±0.01,咀嚼性为(18.2±0.4)mJ,弹性为(8.66±0.05)mm。
查看更多+
食品安全
基于知识图谱的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研究
牛哲 , 童毛弟 , 陈庭强 , 孙鑫磊
2018, 39(24): 227-23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39
摘要(239) PDF(13)
摘要:
以知识图谱技术为基础,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满意为切入点,具体阐述了食品多环节信息知识图谱可视化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食品数据知识图谱智能搜索体系化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两个方面,以求实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可知的诉求、信息服务诉求,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
查看更多+
分析检测
一测多评法测定食用玫瑰中5种非挥发性成分的含量
徐家怡 , 张煜 , 王娇 , 梁光斐 , 石艳梅 , 伍庆
2018, 39(24): 234-239,245.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40
摘要:
目的:建立以芦丁为内参物,利用HPLC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食用玫瑰中绿原酸、金丝桃苷、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方法:以食用玫瑰为研究对象,以芦丁为内参物,确定其他四种成分相对芦丁的校正因子(RCF),通过计算样品中绿原酸、金丝桃苷、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含量;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食用玫瑰中5种成分,比较一测多评法(计算法)与外标法(实测法)结果的差异,并对方法性耐用性进行考察。结果:5种成分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0.999,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8.08%~99.51%,RSD在0.91%~1.87%,芦丁与绿原酸、金丝桃苷、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910、0.728、0.698、0.382,且在不同试验条件下重现性良好(RSD<2.0%);6批食用玫瑰样品中5种成分按一测多评方法与外标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RSD<1.0%)。结论:本文建立的一测多评方法操作简单,测定结果准确,能较大程度节约多成分含量测定成本,可作为一种新模式用于食用玫瑰中多成分定量,也可为全面监控食用玫瑰质量提供参考。
HPLC测定显齿蛇葡萄叶中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冯淳 , 张妮 , 周大颖 , 焦思棋 , 吴少锦 , 邹荣灿 , 余正文
2018, 39(24): 240-245.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41
摘要:
目的:建立显齿蛇葡萄中二氢杨梅素、杨梅苷、香橙素和杨梅素含量同时测定的HPLC方法。方法:用色谱条件为Hypersil ODS 25 μm(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分离,检测波长为325 n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5:11)-0.1%磷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柱温为25℃。结果:二氢杨梅素、杨梅苷、香橙素和杨梅素浓度在7.8~7956、14.2~1174.4、2.9~290、0.7~46.5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在精密度实验、稳定性实验、重复性实验中二氢杨梅素、杨梅苷、香橙素和杨梅素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2.0%;二氢杨梅素、杨梅苷、香橙素和杨梅素的加样回收率范围及平均值和RSD分别为98.00%~100.12%,98.95%,0.85%;98.75%~101.86%,100.14%,1.07%;99.14%~101.24%,100.21%,0.84%;98.25%~99.45%,98.81%,0.59%。所测的85份不同产地同一采收期的显齿蛇葡萄样品中,二氢杨梅素、杨梅苷、香橙素和杨梅素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3003%~34.1934%,0.0722%~1.7105%,0.0033%~1.167%,0.0007%~0.3309%。24份同一产地不同采收期的显齿蛇葡萄样品中,二氢杨梅素、杨梅苷、香橙素和杨梅素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3362%~7.6490%,0.0391%~2.9616%,0.0017~0.8361%,0.0019%~0.1050%之间。结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和重现性,加样回收率实验符合要求,能准确、稳定地对显齿蛇葡萄中二氢杨梅素、杨梅苷、香橙素和杨梅素含量进行同时定量测定。
同时蒸馏萃取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李永迪 , 黄燕 , 刘杏益 , 张贻杨 , 刘仲华 , 黄建安 , 李勤
2018, 39(24): 246-25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42
摘要:
为了比较不同萃取方法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果,找到更适合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萃取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Series Mass Spectrometry,GC-QQQ-MS)比较分析了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到的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差异明显,两种方法共提取出90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成分40种。其中SDE法提取到79种,以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酮类和酚类为主;主要化合物有植酮、雪松醇、棕榈酸、2,6-二叔丁基对甲酚、二苯并呋喃、菲、香叶基丙酮、邻苯二甲醚、邻甲酚、联苯等。HS-SPME法提取到50种,以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酮类和酚类为主;主要化合物有咖啡因、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二苯并呋喃、二氢猕猴桃内酯、联苯、香叶基丙酮、植酮、雪松醇、菲、1,2,3-三甲氧基苯等。两种方法各有优劣,相互补充,结合分析可为茯砖茶挥发性成分鉴定提供更全面、更完整、更准确的信息。
香草兰豆荚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洪英华 , 谷风林 , 蔡莹莹 , 徐飞 , 房一明
2018, 39(24): 253-259,265.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43
摘要:
为研究香草兰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累积过程,采用了混合溶剂(乙醚/正戊烷=1:1,v/v)提取结合GC-MS的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以DB-5及DB-Wax两种毛细管柱为分离柱分别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以DB-5毛细管柱为分离柱时,检测出45种挥发性物质,鲜豆荚、杀青豆荚、发汗豆荚、干燥豆荚及陈化豆荚分别检测出19、17、25、33、37种挥发性成分;以DB-Wax毛细管柱为分离柱时,检测出53种物质,五种豆荚中分别检测出20、21、27、38、46种挥发性成分。两种方法共分离检测出69种物质。挥发性成分主要在干燥及陈化阶段产生并累积,其中含量逐渐增加且在陈化豆荚中含量较高的有乙酸、愈创木酚、香兰醇、十六酸等物质,反式-2-癸烯醛、硬脂酸甲酯、山嵛醇等物质仅出现在发酵前期,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2-乙基己基乙酸酯的含量在发酵过程中逐渐降低。成熟豆荚的香气是由多种前体物的代谢产物混合而形成。
不同茶类加工副产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王伟伟 , 施莉婷 , 俞露婷 , 江和源 , 张建勇
2018, 39(24): 260-265.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44
摘要:
为了实现对不同茶类加工副产物的有效利用,本文研究了绿茶、乌龙茶和红茶的茶片、茶末、茶梗和大宗茶中化学成分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绿茶是不发酵茶,其茶片和茶末中儿茶素含量分别为19.34%和18.52%,高于其他茶类和副产物,与绿茶大宗茶含量相近甚至高于大宗茶,茶梗中游离氨基酸和总糖含量分别为2.65%和22.85%,高于其他副产物和大宗茶;红茶为发酵茶,其茶片、茶末和茶梗中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TSs)含量较高,其中红茶茶末中茶黄素总量(TFs)、聚酯型儿茶素A(TSA)和聚酯型儿茶素B(TSB)含量最高,分别为0.96%、1.65%和0.53%;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其加工副产物中儿茶素、TFs、TSs含量居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氨基酸组分含量低于绿茶和红茶。研究表明,绿茶、乌龙茶和红茶茶片和茶末的茶多酚、水浸出物、总糖、可溶性蛋白、咖啡碱以及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组分等化学成分利用价值与大宗茶相近,甚至高于大宗茶,茶梗中总糖和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高,利用价值高于大宗茶,本研究明晰了不同茶类及其加工副产物的化学成分含量,可为茶叶加工副产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基于电子鼻与SPME-GC-MS法分析咸鲅鱼加工过程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
王玉 , 赵延宁 , 薛勇 , 刘胜男 , 薛长湖
2018, 39(24): 266-27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45
摘要:
本文研究咸鲅鱼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情况。采用电子鼻与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SPME-GC-MS)分别检测鲜鱼、腌制、干制4、10、24、36、48 h 7个不同阶段的风味成分变化。结果表明,腌制和干燥阶段风味变化明显。7个阶段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数分别为27、37、53、42、47、45种以及51种。其中,成品咸鱼中三甲胺、乙二醇单丁醚、己醛、1-戊烯-3-醇、壬醛、正辛醛、庚醛、异戊醛含量较高,相对含量分别为11.05%、7.21%、6.65%、6.35%、5.69%、4.56%、3.52%和3.37%。腌制和干燥是风味产生的主要加工阶段。醛类、醇类、酮类和烃类是主要的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其中己醛、壬醛、正辛醛、庚醛、(Z)-4-庚烯醛、苯甲醛、1-戊烯-3-醇、1-辛烯-3-醇是咸鲅鱼风味的主要成分。因此可通过控制腌制和干燥条件改善咸鲅鱼风味。
沙枣花挥发性物质的分析及特征香气成分的鉴定
张瑜 , 代晨曦 , 史学伟 , 张煜晨 , 程卫东
2018, 39(24): 273-280.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46
摘要:
以沙枣花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其中的香气物质,结合气相色谱-嗅闻技术确定沙枣花中特征香气成分,应用主成分分析与感官评价确定沙枣花不同感官属性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沙枣花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筛选出对沙枣花特征风味起决定作用的特征成分。结果表明通过GC-MS分离分析,鉴定出139种物质,通过GC-O检测出63种沙枣花香气成分,包括13种醛类、7种酮类、14种酯类、11种醇类、4种酚类、5种酸类和9种其它物质,其中香气强度高的物质17种。通过GC-O及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15种风味活性物质,其中关键性风味物质(香气强度>3)包括肉桂酸乙酯、肉桂酸甲酯、苯乙酸乙酯、苯乙醇、苯甲醛、苯乙醛、异戊醛、桂酸异丙酯、叶醛。
三种马尾藻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李红 , 党晨阳 , 张金荣
2018, 39(24): 281-288,29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47
摘要:
比较三种常见马尾藻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为马尾藻在饵料营养学、食品应用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分别对羊栖菜、铜藻和鼠尾藻的不同部位进行提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挥发性成分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从三种马尾藻不同部位中共检测出68种挥发性组分,以醛类、非芳香族烷烃、醇类、酮类化合物为主。其中醛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占据优势,壬醛、癸醛、苯甲醛等是三种马尾藻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构成物质,十四烷、十二烷等烷烃类是含量仅次于醛类的挥发性成分,(5Z)-6,10-二甲基-5,9-十一碳二烯-2-酮是含量较高的酮类。差异性较大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壬醛、乙酸乙酯、苯乙烯、1-辛醇,它们决定了不同马尾藻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挥发性物质对马尾藻的饵料价值、养殖生物的肉质风味形成等有着重要意义。
基于电子舌与电子鼻评价烘培时间对黄秋葵籽风味品质的影响
文攀 , 薛长风 , 裴志胜 , 公维洁 , 卓先勤 , 徐云升
2018, 39(24): 289-29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48
摘要:
分析不同烘焙时间对黄秋葵籽滋味、气味的影响,采用电子舌法、电子鼻法结合感官评定比较分析黄秋葵籽风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电子舌与电子鼻对不同烘焙时间下的黄秋葵籽风味特征呈现不同的响应值,电子舌中涩味的特征向量值最高为0.88,电子鼻对硫化物响应最强;黄秋葵籽烘焙25 min的感官评定总体风味较佳。电子舌PCA分析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烘焙时间下的黄秋葵籽测试液,而电子鼻的PCA和LDA分析对测试液的区分均存在重叠区,区分性不好。感官评定与电子舌检测的结果对于烘焙时间引起黄秋葵籽的滋味的变化均得到了较好的区分。感官评定与电子鼻检测的结果对于烘焙时间引起黄秋葵籽的气味的变化区分效果均不好。不同烘焙时间下黄秋葵籽感官评定的结果具有差异性,电子舌和电子鼻分析结果与感官评定结果相比较风味品质的检测结果相近。
QuEChERS-液质联用法快速测定凉茶中非法添加的10种止咳平喘类化学药物
张科明 , 许杨彪 , 刘向红 , 赵庄 , 邓鸣
2018, 39(24): 294-297,30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49
摘要:
建立凉茶中地塞米松、氨溴索、布地奈德等10种非法添加的止咳平喘类化学药物的QuEChER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应用QuEChERS技术净化,经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以乙腈-10 mmol/L醋酸铵溶液(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并在Agilent SB-C18柱(100 mm×4.6 mm,2.7 μm)上实现10种化学药物的基线分离。该方法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扫描,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10种待测物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不小于0.9984,检出限为0.1~3.0 μg/L。在三个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67.1%~108.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6.9%。该方法操作简单,净化效果好,灵敏度高,可用于凉茶中10种非法添加的止咳平喘类化学药物的快速分析。
查看更多+
贮运保鲜
冰温对鸡胸肉成熟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王正荣 , 赵圣明 , 李亚 , 朱明明 , 何鸿举 , 马汉军
2018, 39(24): 298-301,30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50
摘要(206) PDF(12)
摘要:
为研究冰温对宰后鸡胸肉成熟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白羽鸡鸡胸肉为原料,对比冷藏(4℃)和冰温(-1.5℃)状态下鸡胸肉在成熟过程中pH、剪切力、乳酸以及糖酵解过程限速酶丙酮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冰温状态延缓了乳酸积累,剪切力和pH极限值的到达时间,并且延迟了糖酵解过程中关键酶丙酮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力,与冷藏状态的鸡胸肉相比,冰温状态下鸡胸肉的最低pH被延缓了6 h,乳酸的积累延缓2 h,剪切力的最大值延迟了2 h,丙酮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活力最大值被延迟了2 h,冰温可以延缓鸡胸肉成熟进程大约2~6 h,但在冰温和冷藏状态下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相同,除乳酸脱氢酶外其余各项指标的极限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不同预冷温度对鲈鱼冰藏期间质构和色差的影响
黄卉 , 郑陆红 , 李来好 , 杨贤庆 , 魏涯 , 翟红蕾 , 吴燕燕 , 张鹰 , 郝淑贤
2018, 39(24): 302-30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51
摘要:
以鲜活鲈鱼为对象,将其置于不同水温(15、10、5℃)中暂养0.5 h后,在冰藏条件下贮藏,分别在第0、3、6、9、12、15、18、21 d对鲈鱼的质构特性和色差进行测定,综合评价不同预冷温度对鲈鱼冰藏期间质构和色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冰藏过程中,不同预冷温度下鲈鱼的硬度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小幅度降低(p<0.05);而内聚性和弹性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未呈现显著的规律性变化,只在小范围内上下波动(p>0.05),各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不同预冷温度对鲈鱼冰藏过程中鱼肉的质构特性影响不大。在不同预冷温度下,对照组和预冷组的鲈鱼在冰藏期间的亮度值和红度值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的趋势,黄度值呈缓慢上升趋势,总色差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15℃预冷处理能延缓鲈鱼冰藏时色泽变化,可以较好保持鱼肉的亮度值和红度值。
查看更多+
营养与保健
番茄红素对人体血清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陈建平 , 陈曦 , 钟赛意 , 秦小明
2018, 39(24): 309-312,31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52
摘要(186) PDF(11)
摘要:
评价番茄红素对人体血清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志愿者在服用不同剂量(5、10、15 mg/d)的番茄红素后在不同时间(15、30、45、60 d)下考察其血样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同时考察第60 d时各组志愿者在补充番茄红素次日进行力竭性运动后,其运动前后血样中T-AOC,SOD,GSH-PX和MDA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空白对照组而言,不同剂量组的受试者在服用番茄红素后,随着服用天数和服用剂量的增加,其体内血清中的GSH-PX酶活力和SOD酶活力呈现升高趋势,但GSH-PX的酶活力只有在低剂量组摄入天数为15 d时表现出差异显著,其余随天数和剂量变化均不显著。SOD的酶活力只有在低、中剂量组摄入天数为30 d时表现出差异显著,其余随天数和剂量变化均不显著。而T-AOC酶活力呈现升高趋势且差异不显著,MDA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且差异不显著。而且,相比运动之前,经过力竭性运动后,不同剂量组中的T-AOC、SOD含量和GSH-PX含量均有显著降低,而MDA含量则有显著升高。提前摄入番茄红素胶囊,能够减少体内抗氧化酶的消耗和体内的MDA的含量。综上所述,番茄红素能够有效清除人体血清中的自由基。
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体内降血脂及抗氧化作用
吴慧 , 卢虹玉 , 李梅婷 , 章超桦 , 戴聪杰
2018, 39(24): 313-31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53
摘要:
为了探究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的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本文以溶剂法得到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高、低两个剂量,灌胃急性小鼠高脂模型,观察马尾藻醇提取物对小鼠血脂指标的影响,并检测其在体内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低剂量组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以及其肝脏中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p<0.05),脂蛋白脂肪酶(LPL)活力显著增强(p<0.05);高剂量组使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上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下降以及其肝脏中甘油三酯(TG)显著降低(p<0.05);且两种剂量均可显著改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1和AI2(p<0.05);同时,灌胃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后,低剂量组使小鼠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著上升(p<0.05),而丙二醛(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说明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在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
查看更多+
专题综述
蛋白质热聚集行为机理及其对蛋白质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畅鹏 , 杜鑫 , 杨东晴 , 董依迪 , 石硕 , 夏秀芳
2018, 39(24): 318-325.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54
摘要:
蛋白质热聚集行为是食品加工过程中较常发生的现象。热处理条件会使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引起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导致蛋白质发生热聚集。热聚集体的大小、形态、界面性等直接影响蛋白质凝胶特性、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等功能特性,从而影响富含蛋白质食品的品质。本文介绍了蛋白质热聚集行为的机理、分类和表征手段,重点综述了蛋白质热聚集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蛋白质热聚集行为对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为研究复杂蛋白质体系热聚集行为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细胞破壁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刘晓庚 , 吴俞蓉 , 陈优生
2018, 39(24): 326-330.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55
摘要:
为分析细胞破壁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和中国专利数据总库采用主题词关联的模糊方式进行检索,所得检索数据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细胞破壁技术研究方兴未艾,特别是在代表着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文献进入21世纪后得到迅猛发展;细胞破壁技术在医药、生物、农业、食品和化工等诸多领域的应用日益拓展与完善;多地多学科的协同与联合效应正在发生,各研究单位的特色也越发鲜明,一个百花齐放的研究局面正在形成。同时,文章也指出了细胞破壁技术还面临着难以均匀恒定地维持低温或超低温环境、智能化专用设备及其配套技术近乎空白等难题,这都需要加强其基础研究的深度、突破技术瓶颈、拓展其应用广度等,以开创出细胞破壁技术的新春天。
枸杞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罗青 , 米佳 , 冉林武 , 禄璐 , 闫亚美 , 李晓莺 , 李越鲲 , 曹有龙 , 周旋
2018, 39(24): 331-335,339.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56
摘要:
枸杞是传统药食两用药材。现代研究表明,枸杞及其提取物对氧化损伤、老年性黄斑、肝损伤等多种疾病均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且类胡萝卜素是其主要功效成分之一。本文就近年来枸杞中类胡萝卜素类成分的结构分类、植物学代谢、功效作用、分离提取和产品研发进行简要的综述,并对其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了展望。
冠突散囊菌医药价值研究进展
覃金球 , 罗美玲 , 张旋 , 林发全
2018, 39(24): 336-339.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57
摘要:
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是茯砖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真菌,作为一种通过发酵工艺长成的益生菌,其能有效地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并有较强的降脂、降压、调节糖类代谢的功效,被认为是在医学领域具有应用潜力的微生物,逐步得到科研的重视。本文从药理学研究、生物活性两方面对冠突散囊菌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冠突散囊菌具有对培养条件要求低,其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简便,并安全无毒等优点,同时具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与降血脂等生物活性,可在临床抗肿瘤,治疗腹泻以及减肥等领域发挥新的用途。
多酚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进展
张莉 , 刘倩倩 , 吴长玲 , 王鹏 , 徐幸莲 , 韩敏义
2018, 39(24): 340-345.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58
摘要:
多酚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而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抑菌等多种生理功效,在食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多酚与蛋白相结合形成复合物,改变了两者的营养特性与功能结构,利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可以获得两者之间的结合常数、结合部位、作用力类型、结合位点数、多酚与蛋白结合后引起蛋白构象与生理功能变化以及外界条件对多酚-蛋白结合的影响等信息。本文主要综述了多酚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进展,包括分子对接技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温滴定量热法、拉曼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综述发现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优势与局限性,使用多种方法结合分析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多酚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关系。
食品中维生素B12和叶酸微生物检测法的研究进展
张娟 , 严家俊 , 吴风霞 , 李江 , 苏妙仪 , 綦艳 , 佘之蕴
2018, 39(24): 346-349.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59
摘要(223) PDF(17)
摘要:
微生物检测法作为传统的经典方法,是目前国标方法中最主要的检测方法。微生物法虽然具有耗时长、准确度较低、重复性差等特点,但对于含量低,且低于仪器检出限的维生素仍然需要微生物法进行测定。微生物法目前主要应用于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的检测,在其他食品类别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分别阐述了微生物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应用情况及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对国标方法关键点的控制,对国标方法进行优化升级,建立了高通量快速检测方法,为微生物法测定这两种维生素提供一定的参考。食品中VB12和叶酸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正处于优化和开发创新的阶段,这对规范使用与提升利用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高通量、多组分同时检测将是维生素检测未来发展趋势。
数学模拟技术在食品微波加工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易正凯 , 谷文静 , 许海侠 , 程裕东 , 金银哲
2018, 39(24): 350-356.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4.060
摘要:
微波处理因其快速加热、简单、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但在优化食品微波处理方面,因其涉及到的参数较多,需要进行多次实验,数学模拟技术的导入使条件优化变得更为简单、方便。数学模拟技术已用于微波加热食品特性的研究并且广泛用于微波食品的开发、微波工业装备的设计等。本文的目的是阐述近年来模拟技术应用于食品微波加工的研究现状。本文介绍了食品微波加工应用的数值模拟软件,并对一些数值模拟的计算依据和计算步骤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微波加工食品的验证方法以及不足,归纳整理出数学模拟在食品的微波干燥、杀菌、解冻、辅助冷冻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展望了数值模拟在微波加工食品的发展和前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