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第一方阵T1
  • Scopus
  • FSTA
  • 北大核心期刊
  •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
  • DOAJ
  • JST China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 CA
  • WJCI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
  • 中国生物医学SinoMed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20

2022年  第43卷  第21期

全文下载
“全文下载”
2022, 43(21).
摘要(103) PDF(27)
摘要:
查看更多+
封面
2022-21期封面+目录+封底
2022, 43(21).
摘要(117) PDF(56)
摘要:
查看更多+
青年编委专栏—益生菌与抗菌肽(客座主编:孙志宏、付才力)
肠道菌群成为帕金森病治疗的新靶点
于洁 , 李琪 , 赵飞燕
2022, 43(21): 1-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50347
摘要(208) HTML (54) PDF(30)
摘要:
帕金森病是一种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与健康人相比,帕金森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具体表现为肠道微生物丰度的提高以及特定菌属的增加。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的机体炎症、便秘和腹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基于这些特性,益生菌有望成为帕金森病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本文从帕金森患者的肠道菌群、病程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出发,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报告进行综述,总结了帕金森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及二者间的联系,并对益生菌干预的新型治疗方法进行讨论,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的筛选及其细菌素对大黄鱼保鲜效果
许华娣 , 高腾琪 , 崔子杭 , 柳春胜 , 盘赛昆 , 杨杰
2022, 43(21): 9-19.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50162
摘要(251) HTML (52) PDF(24)
摘要:
本研究首先利用富集培养、稀释涂布和琼脂平板扩散实验从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乳酸菌,采用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其次,通过排酸实验、过氧化氢排除实验、蛋白酶水解实验明确该乳酸菌所产的主要抑菌物质。最后,通过醇沉水提、Sephadex LH-20层析获得细菌素粗提物,并将其应用于大黄鱼整鱼保鲜。每3 d取样进行感官评价、pH测定、菌落总数测定、总挥发性盐基氮测定和质构分析,评价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所筛选获得的菌株为植物乳杆菌,命名为MMB-11。植物乳杆菌MMB-11所产细菌素对蛋白酶敏感,具有良好的酸耐受性和热稳定性。将该细菌素应用于大黄鱼保鲜发现,在保藏12 d时,MMB-11细菌素处理组、对照组和Nisin处理组菌落总数分别为3.50×104、1.10×105和4.50×104 CFU/g,挥发性盐基氮分别为20.91±0.66、31.37±0.21和21.44±0.45 mg/100 g。因此,相较于Nisin处理组和对照组,MMB-11细菌素粗提液对大黄鱼具有更好的保鲜效果。本研究可为大黄鱼安全无害的生物保鲜剂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鼠李糖乳杆菌MP108缓解细菌性腹泻的作用研究
赵玥明 , 侯艳梅 , 赵怡晴
2022, 43(21): 20-2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30306
摘要(250) HTML (136) PDF(27)
摘要:
本文对含鼠李糖乳杆菌MP108产品对肠毒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缓解作用进行了评估。将六周龄雄性BALB/c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益生菌MP108产品组和高剂量益生菌MP108产品组,益生菌干预持续两周。实验结束后,检测小鼠的粪便含水量、血清腹泻相关蛋白及炎症因子、空肠组织病理变化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MP108产品组和高剂量MP108产品组均能缓解肠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c Escherichia coli,ETEC)引起的腹泻症状,减少空肠组织损伤,降低血清炎症的水平,降低了铁蛋白(Serum ferritin,ST)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的表达,同时增加了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 3,AQP3)的水平。肠道菌群分析表明,鼠李糖乳杆菌MP108产品有助于恢复肠道的微生态,同时增加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AkkermansiaRuminococcaceaeLachn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因此,鼠李糖乳杆菌MP108产品可通过调节腹泻相关蛋白、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肠道菌群的变化发挥缓解细菌性腹泻的作用。
天然产物中抗微生物肽的高效筛选方法及研究进展
杨鸿雁 , 单紫轩 , 赖亮 , 段俊 , 汪锦才 , 霍嘉茵 , 郭嘉亮
2022, 43(21): 28-35.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30395
摘要(108) HTML (13) PDF(22)
摘要:
面对耐药病原体的挑战,天然抗微生物肽(Antimicrobial peptide,AMP)成为了开发新一代抗菌候选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食品、农业等领域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从天然产物中快速筛选获得抗微生物肽仍然存在着低效、高耗等种种困难与挑战。本文首先介绍了抗微生物肽的作用机制(包括膜作用机制与非膜作用机制);然后重点综述了AMP的高效筛选方法,包括整体细菌吸附结合法、细胞膜色谱法、磷脂膜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比色法、薄层色谱法、荧光筛选法、高通量测序法和数据库挖掘法等;此外,展望了高效发掘抗微生物肽的发展方向。本论文为从纷繁复杂的天然产物体系中发现抗微生物肽提供了可参考的科学依据。
冷冻干燥影响乳酸菌发酵活力机制的研究进展
苗维娜 , 赵亮
2022, 43(21): 36-4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40274
摘要(216) HTML (55) PDF(43)
摘要:
乳酸菌是食品中常用的发酵菌株或益生菌,常以冻干粉的形式应用于工业生产。冻干过程中的脱水及低温等条件对乳酸菌形成胁迫,造成菌株活力下降甚至死亡。冻干粉中菌株活菌数或发酵活力是乳酸菌冻干粉的重要指标。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解析菌株抗冻干机制以及提高菌体冻干存活率等技术,本文围绕乳酸菌发酵活力指标,综述了冷冻干燥过程中影响发酵活力的因素,阐述了细胞膜流动性、通透性和细胞膜损伤异质性等对乳酸菌发酵活力的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阐明冷冻干燥影响乳酸菌发酵活力的途径,开发提高乳酸菌冻干粉发酵活力的技术提供依据。
查看更多+
未来食品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嫁接对茶树代谢物的影响
茶凤官 , 刘颖 , 高峻 , 孔胜 , 赵一明 , 周泳臣 , 左登鸿 , 吕才有 , 丁海琴 , 郑文忠
2022, 43(21): 45-5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20126
摘要(121) HTML (31) PDF(14)
摘要:
为了探究茶树嫁接前后代谢物的差异,以“桃形叶”为接橞、“短接白毫”为砧木,采用切接法进行茶树嫁接。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嫁接前后茶树中的物质进行检测,并结合主成分(PCA)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研究嫁接前后茶树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表明,嫁接前后茶样中共检测到804种代谢物,其中105种代谢物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与嫁接前相比,嫁接后的茶样中有44种差异代谢物显著上调,61种差异代谢物显著下调,差异代谢物下调的数目大于上调;另外嫁接后的茶样中黄酮和氨基酸等物质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而脂质和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等物质的相对含量则显著减少;此外,通过KEGG代谢通路的研究发现,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分布在嘌呤代谢、烟酸酯和烟酰胺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光合生物的固碳作用、咖啡碱代谢、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等20条代谢途径中,其中被KEGG注释到的差异代谢物有24种,主要以黄酮和核苷酸及其衍生物为主,且通路中大部分黄酮类物质显著上调,而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则显著下调。综上,品种“桃形叶”通过嫁接会使代谢物的含量发生显著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嫁接茶树茶叶的加工和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查看更多+
研究与探讨
微波处理时间对大豆高温脱脂豆粕品质的影响
时玉强 , 万华松 , 马军 , 李敏 , 郭增旺 , 蔡中胜
2022, 43(21): 52-59.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20143
摘要(150) HTML (33) PDF(11)
摘要:
为了改善生产大豆蛋白质粉的原料高温脱脂豆粕的品质,提高工艺控制的稳定性,可靠性。本文分析了在微波功率20 kW,风速2.5 m/s,物料厚度20 mm情况下,微波处理4~6 min的过程对高温脱脂豆粕的含水率、温度、菌落总数、溶水后的颜色及其大豆蛋白的二级结构的影响,进而指导用于大豆蛋白粉生产的高温脱脂豆粕的生产及应用。结果表明:微波处理时间4~6 min时,含水率降低速度为1.51%/min;微波处理5.45 min时,温度能够控制在103 ℃,微生物的杀灭率达到96.8%,菌落总数达到100 CFU/g;微波处理时间在4.62~5.45 min之间时,水溶液红色值比较稳定,亮度和黄色值略有变化,色泽较好;微波时间≥5 min时,脲酶活性达到阴性,满足婴幼儿食品的要求;微波处理对蛋白二级结构有显著的影响,在4.29~5.45 min之间时,α螺旋向β转角转化,进而消失,β转角量快速增加;微波时间在5.45~6 min之间时,β转角迅速向α螺旋转化;整个微波处理过程中,β折叠只有小幅度的变化,相对稳定。通过微波处理可有效地控制高温脱脂豆粕的水分、颜色、菌落总数、脲酶活性、改善大豆蛋白的二级结构,对提高大豆高温脱脂豆粕的品质,扩大应用领域具有积极意义。
不同熟化方式对藜麦酱品质的影响
董平 , 许程剑 , 王晓庭 , 袁菲蔓 , 吴华昌 , 邓静
2022, 43(21): 60-6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20205
摘要(129) HTML (51) PDF(13)
摘要:
分别采用常压蒸煮、高压蒸煮、挤压膨化三种熟化方式对藜麦粉熟化后制曲并发酵成藜麦酱,研究不同熟化方式对藜麦酱的常规理化指标、挥发性风味物质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发酵时间点挤压膨化组水分、总酸、氨基酸态氮以及还原糖含量高于常压和高压蒸煮组,而pH与盐分较另外两组低。三种藜麦酱中共检测到8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酯类、醛类和酸类是藜麦酱的主要风味物质。其中,常压蒸煮组中检测到73种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较高的有糠醛、醋酸、苯乙醛、亚油酸乙酯;高压蒸煮组中检测到6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较高的有糠醛、醋酸、亚油酸乙酯;挤压膨化组中检测到3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糠醛、醋酸、正十六酸、亚油酸乙酯、棕榈酸乙酯、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对三种藜麦酱进行感官评价,挤压膨化组藜麦酱口感咸甜适中,鲜味十足,风味独特,大众的喜好度更高,因此挤压膨化是更适合制作藜麦酱的熟化方式。本研究为藜麦酱的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雅安藏茶水提醇沉后各组分的物质含量、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对比分析
夏陈 , 罗棵濒 , 向卓亚 , 邓俊琳 , 陈建 , 朱永清 , 施刘刚
2022, 43(21): 69-7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10011
摘要(176) HTML (23) PDF(8)
摘要:
为研究藏茶水提物经醇沉后各组分(水提物、醇沉物和上清液)的物质分布情况,对其基本成分、总多酚、总黄酮、茶色素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多酚类化合物含量,探究其DPPH · 和ABTS+ · 清除能力以及对α-葡萄糖苷酶消化酶抑制作用差异。结果表明,藏茶水提醇沉物中总糖(17.73 g/100 g)、多糖(16.93 g/100 g)、氨基酸总量(5.89 g/100 g)和茶褐素(49.18 g/100 g)显著(P<0.05)高于上清液,而上清液中总多酚(195.93 mg/g)、总黄酮含量(61.61 mg/g)以及主要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GA、GC、EGC、C、CA、EC、EGCG、GCG、ECG和CG)均显著(P<0.05)高于醇沉物。体外抗氧化和消化酶抑制活性结果显示藏茶水提醇沉物对DPPH · 和ABTS + · 清除能力低于上清液,但对α-葡萄糖苷酶消化酶抑制作用高于上清液。藏茶水提物经醇沉后上清液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而醇沉物具有较强的消化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不同品种和粒度对米粉糊化特性及米蛋糕品质的影响
陈凤莲 , 孙贵尧 , 安然 , 刘琳琳 , 贺殷媛 , 范静 , 杨杨 , 吉语宁 , 郭银梅 , 张娜
2022, 43(21): 75-8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10023
摘要(150) HTML (35) PDF(10)
摘要:
为研究不同品种和粒度米粉对米蛋糕品质的影响,选取粳米、籼米、糯米三个品种,分别制备80、100、120、140目的米粉。通过测定不同品种和粒度米粉的糊化特性、米蛋糕的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等,采用定性方法分析得出不同品种和粒度米粉对米蛋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目数的增加,米粉小颗粒受到的机械损伤增大,水分迅速蒸发,米粉的水分含量逐渐减小;小颗粒粉体更容易吸水膨胀,糊化温度逐渐减小。而衰减值和回生值逐渐增大,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米粉目数的增加,米蛋糕的咀嚼性逐渐减小,而硬度和弹性逐渐增大,内聚性和感官评分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品种米粉的糊化特性、老化特性以及蛋糕品质等均存在差异,米粉粒度对蛋糕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过筛目数为120目时,蛋糕的感官得分达到最高。当米粉过筛目数在140目粒径较小时,质地过于松软,食用时咀嚼性差,口感欠佳,蛋糕品质下降。相比于糯米粉而言,粳米粉和籼米粉更适宜制作蛋糕,由粳米粉为原料制作的蛋糕品质更好。综上所述,过筛目数为120目的粳米粉更适合制作蛋糕。
海藻酸丙二醇酯对全麦冷冻面团冻藏稳定性和烘焙特性的影响
臧梁 , 傅宝尚 , 姜鹏飞 , 宋爽 , 温成荣 , 祁立波 , 尚珊
2022, 43(21): 83-9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10044
摘要(124) HTML (43) PDF(21)
摘要:
本文研究了海藻酸丙二醇酯(Propylene glycol alginate,PGA)对全麦冷冻面团冻藏期间稳定性的影响,并探究了冷冻面团烘焙面包品质的变化。将0.3%的PGA加入全麦面团,通过测定冷冻面团冻藏1、2、3、4和5周后发酵特性、流变特性、蛋白质二级结构、微观结构以及面包的比容、质构特性、内部纹理结构和老化程度等,研究冷冻面团冻藏期间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添加PGA的冷冻面团在冻藏5周后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其发酵特性及流变特性相对于对照组均有所改善。冻藏5周后,对照组与PGA组其面包比容分别下降了19.872%和14.153%;面包硬度分别升高了64.186%和36.386%;气孔表面积分率分别下降了3.497%和2.300%;老化焓值分别上升了65.142%和42.416%。添加PGA能延缓冷冻面团冻藏期间β-折叠含量的上升和β-转角相对含量的下降。电镜扫描图(SEM)显示,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PGA组的冷冻面团孔洞数目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少且大小均匀,面筋网络结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高。研究结果表明PGA可以有效地延缓冷冻面团在冻藏期间的品质劣变,维持冷冻面团的稳定性并提高面包的烘焙特性。
上市日龄和性别对胡须鸡肉品质的影响
毛琳 , 吴绍宗 , 孔晓慧 , 郑华 , 吴湘衡 , 李航宇 , 吴焕忠 , 林捷
2022, 43(21): 92-99.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032
摘要(113) HTML (38) PDF(11)
摘要:
为探究不同上市日龄和性别对胡须鸡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胡须鸡(公鸡,80、90、100、110 d;母鸡,100、120、140、160 d)为研究对象,对其屠宰性能、鸡皮微观结构、肌肉肉色、胸肉pH45 min、胸肉肌纤维特性和保水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胡须鸡的活重、毛重、血重均随日龄的增长而显著增长(P<0.05),而性别对肉质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依赖胡须鸡的上市日龄,总体而言本研究中胡须鸡的肉用性能良好。在60±1 ℃浸烫温度下,80 d公鸡和100 d母鸡鸡皮角质层被破坏,而性成熟后的公鸡(90~110 d)和母鸡(120~160 d)的鸡皮角质层则完整保留。同性别样品的胸肉肌纤维直径均随日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肌纤维密度则随日龄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均在同性别组中表现出随日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性成熟前(公鸡80~90 d,母鸡100~120 d)的滴水损失在不同日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性成熟后(公鸡90~110 d,母鸡120~160 d)的滴水损失在不同日龄间差异显著(P<0.05);蒸煮损失在公鸡组从80~110 d其数值降低了约50%,而蒸煮损失在母鸡组从100~160 d其数值降低了约40%。综合屠宰性能、鸡皮微观结构、肌肉肉色、胸肉pH45 min、胸肉肌纤维特性和胸肉保水性的分析,可知散养胡须鸡公鸡和母鸡在上市日龄范围内均具有较好的肉用性能,适合于肉鸡的开发和生产。
钙离子对仙草胶-鱼糜凝胶特性和体外消化性的影响
游刚 , 张自然 , 李莹 , 牛改改
2022, 43(21): 100-106.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038
摘要(113) HTML (34) PDF(11)
摘要:
仙草胶(Hsian-tsao gum, HG)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促凝胶性,可改善鱼糜凝胶质构特性。Ca2+常用于鱼糜加工,而Ca2+对HG-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晰。本研究以HG-鱼糜为对象,探讨Ca2+对HG-鱼糜凝胶感官特性、凝胶特性(凝胶强度、质构特性、凝胶形成作用力、微观结构)和体外消化性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a2+减少HG-鱼糜凝胶二硫键、离子键和氢键作用力,增加其非二硫共价键和疏水作用力;添加3 mmol/kg Ca2+可改善HG-鱼糜凝胶感官特性(弹性、硬度和组织状态)、持水率、凝胶强度和质构特性(硬度、弹性),但降低凝胶溶解率和体外消化率;继续增大Ca2+浓度,HG-鱼糜凝胶结构孔隙率增大,凝胶溶解率和体外消化率增加,但凝胶强度、硬度、弹性和持水率均降低。经主成分分析,凝胶消化率与微观结构孔隙率和凝胶溶解率呈正相关性,与凝胶强度、硬度、弹性、持水率和凝胶形成作用力(二硫键、离子键、氢键)呈负相关性。因此,添加不同浓度Ca2+可设计不同感官特性和凝胶特性的HG-鱼糜凝胶,研究结果为HG-鱼糜凝胶产品多元化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加热过程中虾头蛋白变性程度的表征方法比较
刘秋梅 , 王泽富 , 刘振洋 , 孙钦秀 , 魏帅 , 夏秋瑜 , 韩宗元 , 吉宏武 , 施文正 , 刘书成
2022, 43(21): 107-11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069
摘要(136) HTML (100) PDF(14)
摘要:
为选择适合虾头蛋白变性程度的表征方法,本研究以虾头中提取的混合蛋白为材料,在100 ℃下加热处理一定时间,通过溶解度法、SDS-PAGE法、圆二色谱法、荧光光谱法等定量表征蛋白质变性程度并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溶解度法、SDS-PAGE法、圆二色谱法、荧光光谱法在表征加热过程中虾头蛋白变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不同浓度的虾头蛋白在加热过程中变性程度都呈S型上升趋势,但在加热1~4 min之间变性速率存在差异,其中蛋白溶解度的变性程度对加热时间的灵敏度最为显著。这表明选择溶解度作为表征虾头蛋白变性程度的方法更加便捷。研究结果为食品加工过程中表征蛋白变性程度提供了方法参考。
假肠膜明串珠菌HDL-3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性质分析
赵丹 , 曹慧莹 , 孙梦 , 于连升 , 杜仁鹏
2022, 43(21): 115-12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092
摘要(129) HTML (48) PDF(28)
摘要:
从东北自然酸菜发酵液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的乳酸菌,通过16S rDNA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假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pseudomesenteroides)HDL-3。利用该菌株进行发酵产EPS、分离纯化EPS,并解析EPS的结构和性质。结果表明,EPS是由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葡聚糖,分子量为1.581×106 Da。EPS呈现表面光滑、有光泽、紧凑的片状非晶体结构。溶解率和持水率分别为98.63%±1.03%和401.30%±4.92%。此外,该EPS表现出非牛顿流体的剪切稀释特征,粘度与浓度呈正相关、与温度和pH呈负相关,不仅对大豆油、葵花籽油和苯具有较强的乳化能力,还对DPPH和ABTS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能力。
菊粉对绿豆蛋白低脂植物酸奶品质的影响
杨媚 , 李娜娜 , 范蓓 , 佟立涛 , 王丽丽 , 郭雅红 , 张烁 , 王凤忠 , 刘丽娅
2022, 43(21): 123-12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205
摘要(100) HTML (53) PDF(14)
摘要:
本研究考察菊粉作为脂肪替代物对绿豆蛋白低脂植物酸奶品质的影响。以添加3%葵花籽油的绿豆蛋白酸奶作为高脂酸奶对照,通过分析不同浓度的菊粉(2%、4%、6%)对绿豆蛋白低脂酸奶(1%葵花籽油)的粘弹性、质构、持水力、微观结构及感官品质的影响,评价菊粉的代脂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绿豆蛋白高脂酸奶相比,添加2%菊粉的绿豆蛋白低脂植物酸奶的粘弹性、硬度、咀嚼性、持水力和感官品质与绿豆蛋白高脂酸奶相当(P>0.05),表现出均匀致密的蛋白质网络结构。添加4%菊粉的绿豆蛋白低脂酸奶的硬度和咀嚼性分别显著提高了21.56%和32.34%(P<0.05),持水能力达到88.55%。此时,绿豆蛋白低脂酸奶也表现出致密的网络结构,整体的感官品质最佳。添加6%菊粉的绿豆蛋白低脂酸奶的粘弹性、硬度、咀嚼性和持水力显著高于绿豆蛋白高脂酸奶(P<0.05),但是其微观结构表现出多孔以及不均匀的蛋白质网络结构,质地和口感变差,总体感官品质最差。因此,添加2%~4%的菊粉能够显著提升绿豆蛋白低脂酸奶的品质,具有较好的脂肪替代效果。本研究结果为研发高品质的绿豆蛋白低脂酸奶提供理论依据。
查看更多+
生物工程
文王浓香型白酒不同深度新老窖泥理化性质与微生物演替分析
徐相辉 , 常强 , 孙伟 , 许姗姗 , 许博阳 , 穆冬冬 , 吴学凤 , 李兴江
2022, 43(21): 129-136.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052
摘要(121) HTML (37) PDF(7)
摘要:
目的:本研究分析了新窖(3年)和老窖(30年)不同深度窖泥(Pit Mud, PM)的有机酸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关联度,以期了解窖泥在垂直维度的老化成熟规律。方法: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结合相关性分析有机酸与微生物的作用规律。结果:垂直维度窖泥深层(4~10 cm)和浅层(0~4 cm)存在明显差异,老窖池浅层窖泥中的主要微生物属是Caproiciproducens,深层窖泥中FastidiosipilaHydrogenispora占据主导;而在新窖泥中,浅层和深层窖泥中占据主导的均是Lactobacillus、Bacillus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2,且相对丰度随窖泥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理化因子方面,新老窖池浅层窖泥与水分、己酸、丁酸、乳酸、乙酸和腐殖质的含量呈正相关,深层窖泥与氨态氮、有效磷和pH的含量呈正相关。有机酸和微生物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老窖池中Caloramatoraceae与有机酸含量呈正相关,新窖池中LactobacillusHydrogenispora与有机酸含量呈正相关,Caproiciproducens与新老窖池有机酸含量均呈正相关。结论:本文探究了新老窖泥垂直维度的原核生物群落结构演替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联,为窖泥养护和窖池微生物群落的成熟和稳定提供了参考。
臭氧水与副干酪乳杆菌Z21联合处理对绿豆芽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抑制机制
马鑫敏 , 谷恒梅 , 杨卫星 , 赵宇 , 康艳萍 , 陈萍 , 张碧莹
2022, 43(21): 137-14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083
摘要(129) HTML (53) PDF(10)
摘要:
为研究臭氧水联合副干酪乳杆菌Z21发酵上清液对绿豆芽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杀菌效果、细胞结构影响和生物膜清除作用,本实验对人工污染大肠杆菌O157:H7的绿豆芽进行联合处理,选出最优的杀菌条件,采用流式细胞仪、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拉曼光谱分析臭氧水联合Z21发酵上清液的杀菌机制;通过菌落计数及胞外聚合物分析,研究了臭氧水联合Z21发酵上清液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1.5 mg/L臭氧水联合10%(v/v)Z21发酵上清液处理对大肠杆菌O157:H7杀菌效果最佳,菌落总数减少了2.81 lg CFU/g;与对照组相比,联合处理破坏了大肠杆菌O157:H7细胞壁和细胞膜中的多糖,脂质和蛋白质结构,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了菌体形态。联合处理对生物膜有良好的清除效果,显著降低了生物膜的胞外聚合物含量(P<0.05)。本研究为大肠杆菌生物膜的清除及农产品防腐保鲜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物发酵麦麸脱除赭曲霉毒素A的条件优化及发酵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评价
邹东 , 杨阳 , 黄鹤阳 , 纪剑 , 孙秀兰
2022, 43(21): 144-15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179
摘要(118) HTML (42) PDF(10)
摘要:
将一株对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有明显脱除效果的黑曲霉菌株FS-UV-21作为发酵菌株,对被OTA污染的麦麸进行发酵脱毒。以OTA的脱除率为指标,研究发酵时间、温度、接种量及料液比四个因素对OTA脱除效果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麦麸固态发酵的参数。同时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分析评价麦麸发酵前后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显示,在接种量15%,发酵温度32 ºC,发酵时间5 d,料水比 1:3.3 g/mL条件下,进行黑曲霉生物发酵麦麸实验可得到OTA脱除率最高为60.89%,相比理论值误差为2.65%,说明该优化的条件参数可行,存在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研究了麦麸发酵前后的挥发性物质,发现发酵后挥发性化合物明显增加,包括多种具有独特香味的物质,例如壬醇、香兰素等。该研究为麦麸的安全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枯草芽孢杆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特性研究
郭丽丹 , 张晓妍 , 周婉婷 , 张秀勤 , 陈雨滢 , 杨梓璐 , 汪立平
2022, 43(21): 152-15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257
摘要(137) HTML (54) PDF(19)
摘要:
本研究旨在从泡菜中筛选一株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拮抗作用的产抗菌肽乳酸菌,并对抗菌肽的性质及抑菌效果进行初步研究。以Bacillus subtilis B39为指示菌,通过溶钙圈法初筛、双层琼脂扩散法复筛得到一株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乳酸菌,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利用硫酸铵沉淀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探究抗菌肽的最佳提纯方法,并对该抗菌肽进行紫外全波长扫描定性和一系列抑菌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武汉钢花菜市场泡菜样品中筛选到一株对B. subtilis B39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产抗菌肽乳酸菌,通过16S rDNA序列(GenBank 登陆号:MZ751041.1)结合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并将其命名为L. plantarum WUH3。通过对比发现,采用有机溶剂-乙酸乙酯萃取法可获得抗菌肽的最佳提纯效果,紫外全波长扫描结果显示,该纯化物质具有显著的肽类特征吸收峰。根据L. plantarum WUH3的生长曲线及抑菌活性曲线可知,该菌在生长稳定期时可达最大抗菌肽产量。二倍稀释法测得抗菌肽对B39的MIC为16 μg/mL。通过时间杀菌曲线可知,该抗菌肽对Bacillus subtilis B39具有杀菌作用。该研究在探索可抑制枯草芽胞杆菌的生物拮抗菌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L. plantarum WUH3在天然防腐剂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一株新分离的嗜热蓝藻及其藻蓝蛋白的稳定性研究
岳瑶 , 郭桂筱 , 李雁群 , 胡雪琼
2022, 43(21): 159-165.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30149
摘要(135) HTML (26) PDF(5)
摘要:
目的:明确新分离的一株嗜热微藻的分类地位,观察其所含藻蓝蛋白的稳定性,从而了解其藻蓝蛋白可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基于16S rDNA序列建立系统发育树,从而对藻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超声波破碎的方法获得藻蓝蛋白粗提液,改变温度、光照强度、pH等条件存放藻蓝蛋白溶液,用分光光度计观察溶液吸光度的变化来反映藻蓝蛋白的稳定性。结果:该藻为杆状单细胞结构,直或有时弯曲,二分裂殖,系统发育树显示该分离藻株为嗜热聚球藻属的一支。提取得到纯度为0.941,色价为196.53的藻蓝蛋白粗提物,得率为11.37%(对藻干物质)。该藻蓝蛋白在60 ℃保持3.5 h,色值不变;6000 lux光照7 d色值可保持在91.4%左右;在pH4.0~8.0保持3.5 h色值稳定,但在强酸和强碱性环境下藻蓝蛋白的稳定性明显下降。结论:所分离的藻株为嗜热聚球藻属的一支,其所含的藻蓝蛋白具有良好的热、光和酸碱稳定性,在食品加工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查看更多+
工艺技术
微滤-超滤联用技术优化牛初乳乳清中IgG富集工艺
陈文璐 , 刘妍妍 , 邓凯 , 耿思缘
2022, 43(21): 166-17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20170
摘要(112) HTML (20) PDF(14)
摘要:
为了高效富集IgG的同时减轻牛初乳的浪费问题,提高产品价值,本文采用微滤-超滤联用技术对牛初乳乳清中IgG进行富集。首先探究了微滤技术在牛初乳乳清除菌中的应用,并对其操作工艺进行优化,其次,利用超滤技术对微滤除菌后的牛初乳乳清进行富集,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对超滤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富集后的牛初乳乳清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牛初乳乳清微滤除菌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微滤压力为0.2 MPa、温度为30 ℃,超滤富集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滤压力为0.15 MPa、温度为35 ℃、浓缩倍数为6倍、稀释次数为4次,按此条件进行牛初乳乳清的微滤-超滤操作,此时的IgG浓缩率为58.19%,膜通量为204.46 L/m2·h。富集后的牛初乳乳清品质分析表明:IgG含量为22760 µg/mL,IgG活性为718.31 IU/L,蛋白质含量为7.86%,脂肪含量为0.035%,菌落总数为2.4 lg CFU/mL。本研究为牛初乳乳清中IgG的进一步开发与综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耦联遗传算法(BP-GA)优化干酪乳杆菌LTL1361冻干保护剂配方
张曦予 , 李锐定 , 莫明规 , 梅丽华 , 刘玉萍 , 朱雯君 , 李全阳
2022, 43(21): 175-18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10143
摘要(116) HTML (53) PDF(11)
摘要:
为提高干酪乳杆菌LTL1361在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的冻干存活率,以脱脂乳为基础保护剂,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影响干酪乳杆菌LTL1361冻干存活率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试验结果进行Box-Behnke响应面试验设计构建数据集,并构建人工网络耦联遗传算法(BP-GA)模型对干酪乳杆菌LTL1361的冻干保护剂配方进行深层模拟预测。结果表明:采用单因素及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主要影响菌株冻干存活率的三个因素为:海藻糖、谷氨酸及甘露醇,并确定将上述三种因素与基础脱脂乳为优化条件开展后续试验。通过构建BP-GA模型进行全局寻优,得到干酪乳杆菌LTL1361的最佳保护剂浓度配比为脱脂乳10.3%、谷氨酸0.8%、海藻糖6.7%和甘露醇4.0%,此时菌株的最高冻干存活率达到89.56%,经过与响应面模型结果比较,发现BP-GA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利用BP-GA模型,本研究探索出了一种较高冻干存活率的益生菌冻干保护剂配方,并对制备高活性菌株冻干制剂以及商业化直投式发酵剂研发提供参考。
超高压提取蓝莓渣花色苷的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陈智玲 , 马剑 , 文博 , 黄午阳 , 马艳弘
2022, 43(21): 185-19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10180
摘要(177) HTML (33) PDF(14)
摘要:
本文旨在优化蓝莓渣花色苷的超高压提取工艺并考察其抗氧化活力。本文以蓝莓渣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对蓝莓渣花色苷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维生素C(VC)为阳性对照,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的测定,评估蓝莓渣花色苷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蓝莓渣花色苷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蓝莓渣花色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压力400 MPa,提取时间9 min,乙醇浓度60%,料液比1:20 g/mL,此条件下花色苷的提取量为5.93±0.06 mg/g,与传统溶剂浸提法(CSE)、超声波辅助提取法(USE)相比,超高压辅助提取(UPE)法的提取效果更好,花色苷提取量分别提高25.11%、10.02%;蓝莓渣花色苷对DPPH•清除能力最强,与同浓度的VC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对•OH的清除率以及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则显著弱于同浓度VCP<0.05);HPLC分析结果表明,蓝莓渣花色苷包含13种花色苷单体,其中锦葵色素-3-半乳糖苷含量最高。因此,超高压辅助提取是一种高效的蓝莓渣花色苷提取方法,且蓝莓渣花色苷因其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鳜鱼副产物源水解物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消化分析
吴占春 , 李苓 , 周迎芹 , 谢宁宁 , 方旭波 , 陈小娥
2022, 43(21): 195-20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10184
摘要(102) HTML (31) PDF(5)
摘要:
为利用鳜鱼加工副产物,本研究以碱性蛋白酶为优选酶,选取水解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副产物的最佳酶解工艺,并分析了水解物的体外消化特性。结果表明:其最佳酶解工艺为料液比1:4 g/mL、pH9.1、温度57.0 ℃、加酶量2.02%和酶解时间4 h,得到蛋白水解物的水解度为18.38%。进一步,在模拟胃消化和肠消化阶段,其可溶性肽含量分别减少17.76%和50.97%;模拟胃肠消化后,其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仍有51.36%和48.67%,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将为鳜鱼加工副产物开发成功能性食品提供科学支撑。
酶法制备玉米皮膳食纤维的工艺优化及其功能性研究
汪睿 , 姜彩霞 , 刘晓兰 , 郑喜群
2022, 43(21): 203-210.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10188
摘要(246) HTML (69) PDF(32)
摘要:
本研究以玉米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副产物玉米皮为原料,采用多种酶联合酶解制备玉米皮膳食纤维,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并对其功能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处理条件为添加量0.742%、pH10、温度54 ℃、酶解4 h;淀粉复合酶(淀粉酶:糖化酶=1:1(m/m))酶解条件为复合酶添加量0.727%、pH6.76、温度65 ℃、酶解2 h时玉米皮膳食纤维含量达到最高为86.65%±0.72%。其持水性为3.93±0.17 g/g,膨胀性为3.70±0.20 mL/g;对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和猪油的持油性分别为1.80±0.04、2.59±0.01、2.53±0.06、3.47±0.19 g/g;在胃环境和肠道环境下胆固醇吸附性分别为0.63±0.03 mg/g和0.31±0.02 mg/g。玉米皮膳食纤维对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具有良好的吸附性,且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脂肪消化能力。
麦芽糊精与复配糖比例对降糖植脂奶油搅打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曾勇超 , 曾谛 , 邓欣伦 , 赵谋明 , 赵强忠
2022, 43(21): 211-21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10207
摘要(159) HTML (44) PDF(16)
摘要:
本文以麦芽糊精和复配糖(葡萄糖、白砂糖和淀粉糖浆组成)为原料制备总糖浓度为18.60 wt%的降糖植脂奶油,研究了麦芽糊精与复配糖不同的比例(0:20~9:11)对降糖植脂奶油搅打性能和品质的影响。比较了植脂奶油的水分分布、界面蛋白浓度、脂肪部分聚结率、最佳搅打时间、搅打起泡率、硬度、感官评价、储藏稳定性等指标。研究发现,当麦芽糊精与复配糖比例从0:20增加至3:17,植脂奶油的界面蛋白浓度和硬度明显增加,储藏稳定性提高,感官评价稍有降低;进一步增加麦芽糊精与复配糖比例至9:11时,植脂奶油的脂肪部分聚结率、搅打起泡率、感官评价和储藏稳定性明显降低,搅打性能和品质均较差。综合考虑搅打性能和品质的影响,当麦芽糊精与复配糖的比例分别在3:17和5:15时,降糖植脂奶油的搅打起泡率为353.3%和342.2%,硬度为325.6 g和329.1 g,横截面光滑,此时搅打性能和品质更佳。
杜仲籽粕水解肽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葛珍珍 , 许明月 , 赵玉翔 , 赵光远 , 纵伟
2022, 43(21): 218-22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050
摘要(131) HTML (46) PDF(6)
摘要:
以碱提酸沉得到的杜仲籽粕蛋白为原料,以水解度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酶添加量、酶解时间和底物浓度为考察因素,采用Box-Behnken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优化设计得出杜仲籽粕水解肽的制备最佳工艺参数,并对得到的杜仲籽粕水解肽进行体外抗氧化测定。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为最优蛋白酶,最佳酶解条件为酶添加量10000 U/g,酶解时间1.50 h,底物浓度20 g/L,在该条件下的水解度为47.45%±1.50%,T-AOC为30.62±0.59 µmol/g;最佳工艺下得到的杜仲籽粕水解肽,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以及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0.731、4.258、0.407 mg/mL,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性,为杜仲籽粕高值化利用及抗氧化肽功能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红松籽油辅酶Q10纳米乳的制备、表征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王忠娟 , 李紫菡 , 张秀娟 , 刘治廷 , 陈小强 , 张莹
2022, 43(21): 225-23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080
摘要(175) HTML (82) PDF(25)
摘要:
本文以红松籽油为油相,大豆卵磷脂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优化了辅酶Q10纳米乳(Coenzyme Q10 nanoemulsion,CoQ10-NE)制备工艺。研究了不同因素对CoQ10-NE平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的影响,通过激光粒度仪,透射电镜,傅立叶红外光谱,稳定性,体外释放行为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CoQ10与混合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3:40,CoQ10与红松籽油质量比为1:4,均质压力为800 bar,循环次数为6次时,得到平均粒径为150.30±1.43 nm、多分散系数为0.234±0.012的CoQ10-NE。透射电镜形貌微观结构表明,在1 µm和500 nm尺寸下,CoQ10-NE呈圆形,无粘连,成型性好;傅立叶红外光谱实验表明,CoQ10被完全包裹在纳米乳液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整体无显著性差异(P>0.05),CoQ10-NE稳定性良好;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在120 min时,CoQ10-NE累积溶释放量是CoQ10混悬液的4.7倍,体外释放量显著提高。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CoQ10-NE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是CoQ10混悬液的2.80倍,CoQ10-NE在大鼠体内的药物浓度显著提高,CoQ10-NE的药时曲线下面积${\rm{AUC}}_{0{\text -}\infty} $是CoQ10混悬液的3.25倍,表明CoQ10-NE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吸收更好。本研究所获CoQ10-NE为探索CoQ10新剂型的研发以及作为一种潜在的功能性成分应用到食品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
赣州脐橙皮果胶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改性前后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研究
杜超 , 刘佳慈 , 曹漫钰 , 左锋 , 臧延青
2022, 43(21): 235-24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242
摘要(135) HTML (39) PDF(23)
摘要:
为实现赣州脐橙皮的资源化利用,以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提取赣州脐橙皮果胶(GOP)。采用Box-Behnken试验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对获得的果胶进行pH改性,研究改性前后果胶理化性质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对玉米淀粉糊化和体外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果胶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550 W,微波时间30 min,pH2.4,液料比25.00 mL•g-1,在此条件下,最终GOP得率为18.25%±0.31%。经过改性,其果胶酯化度由74.10%±2.73%下降到33.27%±2.47%、半乳糖醛酸含量由74.65%±1.11%显著(P<0.05)增加至88.19%±2.98%。两种果胶均表现了较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改性后,果胶的抗氧化能力增强,其浓度为8 mg/mL时,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84.35%±0.28%和87.33%±0.43%。果胶的加入显著(P<0.05)提高慢消化淀粉(SDS)和抗性淀粉(RS)的含量,并增加淀粉糊状物中小颗粒的比例,抑制淀粉颗粒的溶胀,从而抑制了淀粉消化。pH改性果胶对淀粉消化的抑制作用优于未改性果胶。本研究为赣州脐橙皮果胶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低聚木糖复配冻干保护剂的优化及其对双歧杆菌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张传伟 , 朱慧霞 , 柴佳太 , 彭洪草 , 姚日生
2022, 43(21): 245-25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259
摘要(191) HTML (45) PDF(29)
摘要:
为提高双歧杆菌在微胶囊制备过程中以及人体胃肠系统中的存活率,本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低聚木糖复配冻干保护剂的最佳比例,同时考察了保护剂的加入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剂最佳配比为低聚木糖4.0%、甘油2.0%、谷氨酸钠1.0%,由此制备的双歧杆菌微胶囊包埋率和冻干存活率分别为81.5%±0.7%与88.1%±0.3%,与未添加组相比,其最终活菌负载率提高了约21.6%;添加复配保护剂的微胶囊表面更加平整致密,经模拟胃液处理2 h,双歧杆菌存活率为65.9%,相对于对照组提高了约15.3%;在人工肠液中,添加入保护剂的微胶囊的活菌释放量明显高于未添加保护剂组;在4 ℃和25 ℃贮存35 d后,添加复配保护剂的微胶囊活菌量分别为8.1 lg CFU/g和7.0 lg CFU/g,显著高于未添加保护剂的微胶囊(P<0.05)。因此,添加低聚木糖复配的冻干保护剂可以有效提高双歧杆菌微胶囊对不良环境的抗性。
大鲵黏液糖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及纯化表征
唐嘉诚 , 包建强 , 陈彦婕 , 单钱艺 , 黄可承 , 宫萱
2022, 43(21): 252-26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30284
摘要(159) HTML (27) PDF(18)
摘要:
本文以丽水人工养殖大鲵的黏液为原料,优化大鲵黏液粗糖蛋白提取工艺并进行纯化表征。基于单因素实验,以料液比、温度、提取液浓度以及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粗糖蛋白得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0.5 g/mL、提取温度51 ℃、提取液浓度0.32 mol/L、提取时间5.2 h,大鲵黏液粗糖蛋白得率最高为5.22%±0.71%。纯化得到大鲵黏液糖蛋白(MGP),经表征分析,测定其达到电泳纯,分子量约为29 kDa;MGP中必需氨基酸及药用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7.21 g/100 g和33.39 g/100 g;MGP具有典型的糖蛋白结构的紫外全波长吸收图像;含有O型糖肽键,吡喃糖环结构和β-糖苷键,β-折叠结构占蛋白质二级结构的87%,为后续深入探究大鲵黏液糖蛋白生物活性提供一定基础。
查看更多+
包装与机械
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瓜尔豆胶三元混合膜配比优化及膜性能分析
宋昱 , 王娟娟 , 孟令冬 , 李士心 , 李昀
2022, 43(21): 262-270.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20281
摘要(134) HTML (68) PDF(22)
摘要:
具有阻隔性的可食性膜应用于食品中,可起到抑制食品氧化酸败、提升贮藏保鲜效果的作用。本研究以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和瓜尔豆胶为成膜材料,以阻氧性、水蒸气透过系数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D-最优混料设计对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瓜尔豆胶三元混合膜进行工艺优化,并对可食性膜之间膜液和膜的透光率、流变学特性、傅里叶红外光谱图、扫描电镜图、热力学特性等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当1.25%羧甲基纤维素钠:2%海藻酸钠:0.75%瓜尔豆胶为35:49:16时,可食性膜的水蒸气透过系数倒数为505224,阻氧性为0.52,阻隔性最佳,与单一膜相比,优化后的混合膜各性能明显提升,各成分协同性良好,混合膜结构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及完整性。本可食性三元混合膜的研究可为新型可食性膜的开发提供参考。
查看更多+
食品安全
枸杞原浆品质分析与评价标准构建
禄璐 , 闫亚美 , 米佳 , 钟思懿 , 金波 , 罗青 , 曾晓雄 , 曹有龙
2022, 43(21): 271-28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178
摘要(197) HTML (89) PDF(22)
摘要:
本文对市售的46个枸杞原浆产品的主要成分、色泽、风味等指标进行测定,对比分析枸杞原浆产品品质,初步构建评价标准。结果表明:枸杞原浆样品总体表现出较好的枸杞营养和风味特征,但不同产品品质差异较大,pH在4.04~4.62之间,粘度在6.63~116.60 cP之间,可溶性固形物在12.77%~30.63%之间,总糖含量在93.19~220.26 mg/g之间,黄酮含量在23.43~87.27 μg/g之间,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3.23~1579.47 μg/g之间,色泽总体均表现为明亮的橙红色,各样品在鲜味、酸味、涩味、咸味等八种风味特征均有响应,气味分析中差异较大的几类化合物为烷烃类、醇类和挥发性硫化物。基于主成分分析得到了各指标与主成分的相关程度和贡献程度,确立了枸杞原浆的品质评价指标,采用概率分级建立了枸杞原浆品质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利用层次分析构建枸杞原浆品质评价标准,获得各枸杞原浆样品的综合得分,为枸杞原浆品质评价及质量标准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查看更多+
分析检测
基于1H NMR和GC-MS技术评价不同干燥方法对酸枣仁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解玉军 , 闫艳 , 李泽 , 裴香萍 , 王瑞 , 杜晨晖
2022, 43(21): 282-29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20334
摘要(163) HTML (31) PDF(11)
摘要:
干燥是酸枣仁产地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酸枣仁品质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酸枣仁(ZSS)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为指标,采用1H NMR和GC-MS技术,研究真空干燥(VD)、冷冻干燥(FD)和热风干燥(HAD)对酸枣仁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考察不同干燥方法对酸枣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干燥对6种脂肪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角鲨烯和γ-生育酚)、7种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谷氨酰胺和苏氨酸)和2种碳水化合物(α-葡萄糖和β-葡萄糖)相对含量保留较高,但显示出较弱的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活性以及FRAP抗氧化活性(FD>VD>HAD);而冷冻干燥能够有效保留酸枣仁中次级化合物,如酸枣仁皂苷A、白桦脂酸、木兰花碱和6ʹʹʹ-阿魏酰斯皮诺素等,具有显著的清除DPPH自由基(IC50值为2.82±0.15 mg/mL)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活性(IC50值为0.86±0.02 mg/mL)以及FRAP抗氧化活性(58.91±2.87 mg VC/g),因此,冷冻干燥是一种较适合酸枣仁的干燥方法。本研究可为建立合理的酸枣仁产地加工技术规范提供科学参考,为提升酸枣仁药材品质提供实验依据。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酸枣仁不同伪品掺假检测
赵昕 , 刘鑫 , 王韵彭 , 赵志磊 , 王献友 , 王庭欣 , 刘孟琛
2022, 43(21): 294-30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10028
摘要(256) HTML (93) PDF(27)
摘要:
本文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酸枣仁及其三种常见伪品理枣仁、枳椇子和兵豆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研究。分别制备不同伪品掺杂质量分数为1%~90%的单种掺杂物实验样品,以及多种伪品同时掺杂的样品,采集800~2500 nm范围的近红外光谱数据。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酸枣仁及三种伪品进行初步定性鉴别。对于单一掺假物样品,采用五种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去噪。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方法,建立PLS1模型定量预测掺假物含量,并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 algorithm,SPA)挑选最优波长,优化定量模型。结果表明,理枣仁掺假建立的3波长检测模型的预测集决定系数R2p为0.9659,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P)为6.1910%。枳椇子掺假建立的8波长检测模型的预测集决定系数R2p为0.9491,均方根误差(RMSEP)为7.6232%。兵豆掺假建立的5波长检测模型的预测集决定系数R2p为0.9666,均方根误差(RMSEP)为6.1437%。对于多掺杂物样品,建立了PLS2模型同时对不同成分进行定量预测,酸枣仁效果最好,R2p≥0.7115,枳椇子预测效果最差,R2p≥0.2007。研究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酸枣仁不同伪品掺假的快速无损检测。所建方法为后续酸枣仁及其他种子类中药材便携式无损检测仪器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参考依据,对保证中药材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果中9种真菌毒素
倪杨 , 杨军军 , 石磊 , 张莹莹 , 熊融
2022, 43(21): 302-309.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10031
摘要(223) HTML (70) PDF(27)
摘要: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水果中9种真菌毒素同时检测的方法。实验对提取溶剂、净化方式及色谱质谱条件进行优化。样品经10 mmol/L柠檬酸-乙腈溶液提取,再加入氯化钠盐析,离心后上清液采用C18吸附剂进行净化处理,以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正离子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以空白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9种真菌毒素在5 min内完成色谱分离分析,在各自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方法的检出限(S/N=3)为0.004~1.676 μg/kg,定量限(S/N=10)为0.014~5.587 μg/kg。以桃、樱桃为基质,在低、中、高3个添加浓度水平下,9种真菌毒素的加标回收率在84.5%~113.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7%~4.0%(n=6)。将该方法用于分析实际水果样品(草莓、樱桃、葡萄、苹果、梨)中9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结果发现小粒、易腐的樱桃和葡萄中共检出白僵菌素、展青霉素、链格孢菌毒素共计7种毒素,含量在ND(未检出)~12.47 µg/kg之间。所建方法稳定、准确、灵敏、快速,能够满足水果样品中多组分真菌毒素残留分析的需求。
不同茶树品种(系)黄大茶的品质分析
郑琳 , 刘盼盼 , 金孝芳 , 宁井铭 , 冯琳 , 高士伟 , 滕靖 , 王雪萍 , 韩艳娜 , 郑鹏程
2022, 43(21): 310-31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10045
摘要(192) HTML (36) PDF(58)
摘要:
为探究不同品种(系)黄大茶间风味特征的差异性,以湖北省主栽茶树品种(系)为原料加工成黄大茶,分析其在感官品质、滋味和香气成分方面的差异,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手段揭示品质特征与化学成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B6-1和07-7-44品系所制黄大茶感官总分较高,香气特征为烘焙香持久、有甜花香;D12和B6-1品系所制黄大茶中非酯型儿茶素总含量和氨基酸含量较高,D12、B6-1和07-7-44品系所制黄大茶的酚氨比较低,呈现出醇正、回甘的滋味特征;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与滋味评分及感官总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黄酮、酚氨比、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比值与滋味评分及感官总分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B6-1、07-7-44品系所制黄大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1-乙基-2-甲酰吡咯、水杨酸甲酯、糠醛等物质含量较高,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具有花香、甜香等特征,糠醛、1-乙基-2-甲酰吡咯等具有烘焙、坚果或焦糖香气,共同构成了黄大茶特有的烘焙香、甜香及花香的物质基础。综上,B6-1和07-7-44品系更具有制备高品质黄大茶的优势。该研究结果为黄大茶适制品种选育、加工及其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种金枪鱼不同部位肌肉营养成分与风味物质比较
赵玲 , 胡梦月 , 曹荣 , 刘淇 , 孟凡勇
2022, 43(21): 319-326.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10189
摘要(255) HTML (143) PDF(26)
摘要:
为科学评价大目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和蓝鳍金枪鱼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与风味物质,采用国标法和Flavorspace®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仪检测了其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对比分析不同品种及不同部位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三种金枪鱼肌肉的水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部位肌肉水分含量为50.16~79.37 g/100 g,其中,蓝鳍金枪鱼肌肉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大目和黄鳍金枪鱼(P<0.05)。蓝鳍金枪鱼背部蛋白含量最高,达24.70 g/100 g;蓝鳍金枪鱼腹部脂肪含量高达30.29 g/100 g。大目金枪鱼背部肌肉符合FAO/WHO标准,属于优质蛋白;而大目金枪鱼腹部肌肉、蓝鳍背部和腹部肌肉均接近于FAO/WHO标准,也是良好的蛋白源。三种金枪鱼不同部位肌肉中谷氨酸含量最高,色氨酸含量最低。三种金枪鱼不同部位肌肉共检出31种脂肪酸,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总量较高,二者总量占脂肪酸比例的27.61%~41.73%。共检测到醛类、酮类、醇类、酯类、酸类和烷烃及含氮化合物等4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蓝鳍金枪鱼中种类最多,大目金枪鱼最少;同一品种不同部位肌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三种金枪鱼不同部位肌肉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主体风味各不相同;其中蓝鳍金枪鱼背部肌肉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腹部肌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且风味更佳。本研究结果为三种金枪鱼不同部位肌肉的精准加工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文献计量的黄酒研究现状分析
吴云霞 , 耿敬章 , 王志男 , 芦润青 , 李冬琴 , 周芳 , 田洪磊
2022, 43(21): 327-335.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017
摘要(124) HTML (44) PDF(26)
摘要:
目的:黄酒作为一种酒精度低、富含营养素并具有保健功能的酿造酒,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掌握黄酒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可为将来黄酒产业的发展及对黄酒的深入分析提供思路。方法:以CNKI数据库为文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黄酒文献的年代、核心期刊分布、主要作者、专利等方面进行检索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1980~2021年关于黄酒研究的中英文文献2953篇,专利2643项。结论:分析发现国内黄酒研究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载文量及专利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机构、地域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黄酒研究力量发展不均衡;国内黄酒相关研究从“绍兴黄酒”到“工艺”、“发酵”等呈多元化趋势,研究主题从简单功能成分测定到功能活性机制探究等逐步深入;黄酒专利申请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且研究方向趋于多元化。本文通过分析黄酒文献量及专利申请的研究现状,并综述黄酒的发展趋势,为今后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不同工艺即食烤鱼多环芳烃检测方法及变化研究
张艳 , 王圣开 , 程燕 , 肖跃华 , 付勋 , 冯婷婷
2022, 43(21): 336-34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031
摘要(174) HTML (28) PDF(23)
摘要:
目的:建立即食烤鱼16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检测方法,分析不同工艺对烤鱼PAHs种类及含量的影响。方法:样品经正己烷提取,采用固相萃取柱净化,二氯甲烷洗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16种PAHS相关系数为0.9993~0.9998,检出限为0.20~2.50 μg/kg;加标回收率为64.25%~122.8%,相对标准偏差为1.38%~7.13%。在碳烤、油炸、电烤三种不同熟化方式下,烤鱼中调味料的添加可减少PAHs的生成量;烤鱼中PAHs的种类和含量为碳烤>油炸>电烤,样品中萘、苊烯、菲和芘检出含量较高,碳烤样品PAHs总量高达58.74 μg/kg,明显高于油炸和电烤样品组;熟化时间和温度对烤鱼PAHs种类及含量均有影响,随油炸时间延长、油炸温度增高,样品PAHs检出种类和含量增加明显,其中,萘、苊烯、菲、荧蒽和芘含量增高达3~5倍;随电烤时间和温度的增加,样品中PAHs种类增多,PAHs总量亦提高;通过风险评估,烤鱼加热时间控制在6 min,温度200 ℃以内,摄入频率小于每月2次,食用风险低。结论:建立了烤鱼中16种PAHs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不同工艺烤鱼样品中PAHs的种类、含量变化分析及风险评估,为即食烤鱼熟化工艺选择提供依据。
TaqMan实时荧光PCR检测菰米成分的方法建立
杨爱馥 , 万超 , 刘雪华 , 梁冰 , 郑秋月 , 姜丽
2022, 43(21): 344-349.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035
摘要(139) HTML (41) PDF(11)
摘要: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能够快速检测食品中菰米成分的TaqMan实时荧光PCR方法。以菰米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 ITS)基因为检测靶标,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菰米成分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物种特异性分析、灵敏度分析以及实际应用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仅对菰米品种中国菰(Z. latifolia)、水生菰(Z. aquatica)、沼生菰(Z. palustris)和德克萨斯菰(Z. texana)基因组DNA出现特异性扩增曲线,供试的其他30种谷物以及异源性动植物基因组DNA均无扩增曲线;该方法对菰米成分检测的灵敏度为0.001 ng/μL菰米基因组DNA或0.01%(W/W)菰米粉。应用该方法对100份市售的进口菰米、菰米碎米、杂粮米及混合米粉等样品进行检测,在80份进口菰米和5份菰米碎米中检测出菰米成分,其他样品中未检出菰米成分,与商品标识一致。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快速高效地进行菰米成分的真实性甄别。
查看更多+
贮运保鲜
一氧化氮对无核白葡萄果梗贮藏品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吴敏 , 杜鹃 , 王曼 , 张健 , 阿塔吾拉·铁木尔 , 吴斌 , 吴忠红
2022, 43(21): 350-359.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20321
摘要(105) HTML (27) PDF(9)
摘要:
为研究NO处理对贮藏过程中无核白葡萄理化品质、色素物质积累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本实验以无核白葡萄为研究试材,分别采用500 μL/L NO和空气熏蒸葡萄2 h,在0±0.5 ℃下冷藏25 d后,并模拟货架条件下放置3 d,货架温度分别为8±0.5 ℃和20±0.5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NO熏蒸处理显著减缓了葡萄果梗失重和电导率的增加,抑制了叶绿素降解和花青素的积累;NO处理减少了果梗表面裂纹数量、开裂强度、木质部中无机物的消耗,从而减缓了局部组织的凹陷程度。组织染色分析发现,NO维持了果梗表皮细胞的体积,减缓了细胞壁增厚及其木栓化,抑制了表皮棕色物质的积累。综上所述,NO处理有利于保持葡萄果梗品质,通过抑制叶绿素降解和花青素积累来延迟果梗的褐变,保持葡萄果梗微观结构的完整性。
外源腐胺(Put)处理对黄皮甜瓜果实采后冷害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徐斌 , 安路明 , 孟新涛 , 张婷
2022, 43(21): 360-36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10195
摘要(171) HTML (54) PDF(11)
摘要:
为探讨外源腐胺(Put)处理减轻黄皮甜瓜果实采后低温冷害的调控机理,本试验以‘新密3号’黄皮甜瓜为试材,研究了0(CK)和2.0 mmol/L Put处理对其5±0.5 ℃低温贮藏期间果实冷害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诱导条件下,2.0 mmol/L外源Put处理可使黄皮甜瓜果皮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保持较高的水平,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在贮藏21 d(严重冷害)时较CK分别提高2.3倍、1.6倍和1.2倍,达到30.06、2.46和39.14 U·g−1 FW,显著抑制了贮藏28~49 d果皮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的积累及脂氧合酶(LO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从而减轻活性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的伤害,使‘新密3号’黄皮甜瓜果实采后冷害发生症状减轻,发生时间推迟7 d,至贮藏结束时,冷害指数仅为0.27,显著低于对照处理。可见,外源腐胺(Put)处理减轻黄皮甜瓜冷害与其果皮组织活性氧代谢密切相关。
模拟运输振动对枸杞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刘梦琪 , 董福佳 , 刘贵珊
2022, 43(21): 368-37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073
摘要(175) HTML (49) PDF(6)
摘要:
研究运输振动对枸杞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为其采后物流运输减损提供理论指导。实验选取‘宁杞7号’枸杞为试材,采用模拟运输的方法,将瓦楞纸箱固定于振动平台上,在3 Hz的振动频率下进行0(对照)、4、8、12和16 h的振动处理,于4±1 ℃,93%±3%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的保鲜冰箱中贮藏20 d,测定不同贮藏期内枸杞果实硬度、色泽、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机械振动加速了硬度和色泽值的下降;超氧阴离子含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其中,16 h振动处理对枸杞果实贮藏期品质变化影响较大。机械振动对枸杞品质的影响是逐渐累积的,振动时间越久对品质的损伤越大,同时加速枸杞果实营养物质降解和品质劣变的速度。因此,在运输过程中避免振动或缩短振动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更多+
营养与保健
基于模糊数学感官评价的杂粮馒头配方优化及低GI验证
刘士伟 , 王成祥 , 段盛林 , 张美娜 , 王玺 , 马芙俊 , 赵鑫燕 , 李海枝
2022, 43(21): 375-380.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10206
摘要(157) HTML (49) PDF(24)
摘要:
为开发一款品质良好、低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的杂粮馒头,本文以杂粮馒头的外观、质地、适口性、滋味为评价指标,建立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青稞粉、黄豆粉及鹰嘴豆粉的最佳配比。最后对杂粮馒头进行血糖生成指数人体测试评估。结果表明,杂粮馒头原料最佳配制比为:69.7%高筋小麦粉、2%马铃薯粉、3%苦荞粉、5%青稞粉、10%黄豆粉、8%鹰嘴豆粉、1.5%桑叶提取物、0.8%水苏糖,此条件下感官评价得分为82.3,GI值为50.48,表明所研发的产品是一款GI值较低,适合控糖人群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食用的杂粮馒头。
茯苓渣多糖组成分析及体外抗癌、免疫活性研究
关玉婷 , 温思萌 , 冯雪 , 白云鹏 , 陈瑞瑞 , 沈晓勇 , 冯佳宁 , 常世敏 , 程鑫颖
2022, 43(21): 381-38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10168
摘要(188) HTML (27) PDF(14)
摘要:
目的:以茯苓渣为原料,通过热水浸提茯苓多糖,研究其单糖组成及抗癌、抗炎症因子及免疫活性,为开发茯苓多糖相关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红外光谱对水提茯苓多糖进行单糖组成分析,采用CCK-8法对水提茯苓多糖进行抗肿瘤及免疫活性研究。结果:水提茯苓多糖的多糖含量为76%,具有明显的多糖特征吸收峰,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岩藻糖组成,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0.107:0.079:0.018;对胃癌细胞、乳腺癌细胞、肝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最优(IC50=1096 µg/mL),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结论:水提茯苓多糖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癌及免疫活性。
人参-丁香醇提物抑制高山被孢霉脂质合成的活性评价
倪伟锋 , 赵大庆 , 倪以宇 , 白竹林 , 王思明
2022, 43(21): 388-395.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051
摘要(122) HTML (20) PDF(4)
摘要:
探究人参-丁香醇提物抑制脂质合成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通过建立丰产脂肪酸的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MA)脂质筛选模型,利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筛选出脂质合成抑制最优的人参丁香药对用药比例和提取溶媒,测定MA内甘油三酯含量、电镜观察其形态并进行脂肪酸气质(GC-MS)分析,通过RT-PCR法测定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TP-柠檬酸裂解酶(ACLY)、脂肪酸合酶(FAS)和苹果酸酶(ME)基因的mRNA表达并对相关酶活力进行检测,对3T3-L1前脂肪细胞采用MTT法测定其增殖活力同时采用油红O染色法测定细胞分化中脂质积累的能力并加以论证。结果显示,人参丁香药对抑制脂质合成的最优比例和提取溶媒是人参-丁香质量比为1:2的100%乙醇提取物(alcohol extract of genseng and clove,AEGC),AEGC在0~30 μg/mL浓度内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无细胞毒性,能抑制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甘油三酯的形成和积累;RT-PCR结果显示,较空白组AEGC干预后,MA内ACC、ACLY、FAS和ME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P<0.05),且ME、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ACLY和FAS的酶活力受到显著抑制(P<0.05)。筛选所得的AEGC能抑制高山被孢霉和3T3-L1前脂肪细胞的脂质合成。
查看更多+
专题综述
高直链玉米淀粉在食品、食品材料及保健食品中的应用进展
潘雯丽 , 梁倩 , 高群玉
2022, 43(21): 396-40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00231
摘要(142) HTML (76) PDF(18)
摘要:
高直链玉米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在50%以上,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医药、造纸和纺织等领域。与普通、蜡质玉米淀粉相比,高直链玉米淀粉具有独特的热性能、结晶结构以及优良的力学特性,这使得它在低升糖功能性食品、活性成分包埋基材以及可降解材料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通过综述高直链玉米淀粉的结构、主要性质,追踪归纳近年来国内外高直链玉米淀粉在食品原料、食品加工材料、医疗保健食品上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今后高直链玉米淀粉在食品领域的产品研发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益生菌对结直肠癌的改善作用与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利军 , 张晓桐 , 靳奇文 , 刘飞 , 谢水琪 , 孟祥晨
2022, 43(21): 405-41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10067
摘要(172) HTML (40) PDF(19)
摘要: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 CRC)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也是全球第二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已跃居第二位,对其防治也越来越重视。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结构与CR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益生菌作为肠道有益微生物,具有调节肠道免疫、增强肠道屏障和维持肠道菌群结构平衡等功能,在CRC预防和辅助治疗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对CRC影响以及益生菌对结直肠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益生菌预防和缓解CRC提供理论基础。
冬枣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韩乃瑄 , 曹颖 , 刘晓敏 , 高颖 , 宋春丽 , 崔烓堃 , 刘继超 , 孙中贯
2022, 43(21): 414-42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10152
摘要(126) HTML (93) PDF(10)
摘要:
冬枣是我国山东沾化、陕西大荔、河北黄骅等地区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以及脆爽的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外其产量大,价格实惠,市场占有率高,是一种常见的季节性水果。本文对冬枣保鲜技术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并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角度就冬枣的保鲜技术进行系统论述,其中重点阐述了气调保鲜和涂膜保鲜技术的应用和研究现状。文章为冬枣保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其他枣类及其制品的保鲜提供借鉴,进一步促进了食品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植物胞外囊泡的结构、生物活性及其在食药递送方面的应用
朱珍珠 , 江睿 , 廖柳月 , 张琳曼 , 谢丁宇 , 张婧艺
2022, 43(21): 422-43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10217
摘要(247) HTML (70) PDF(25)
摘要:
植物胞外囊泡与动物外泌体的结构和功能相似,在维持生物内环境稳态、预防多种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且其囊泡结构可作为递送载体,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本文立意于对植物胞外囊泡的结构组成、提取方法、表征手段、抗炎活性及其在食品工业和药物递送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本文介绍了植物胞外囊泡的概况,包括其结构和化学组成,归纳了现有的九种分离提取方法和七种表征手段,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将有助于研究学者选择合适的提取和表征方法制备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纳米级植物胞外囊泡。本文重点介绍了植物胞外囊泡的抗炎活性,特别是其在缓解炎症性肠病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植物胞外囊泡在食品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包括在饮品、食品加工以及作为壁材递送功能因子方面的潜在应用。本文还简述了植物胞外囊泡在药物递送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将为探究植物胞外囊泡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支持,拓展可食性植物来源胞外囊泡在食药研发方面的新应用。
七种籽油新食品原料的研究进展
周士琦 , 周亚西 , 闫文杰
2022, 43(21): 433-44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10219
摘要(149) HTML (48) PDF(21)
摘要:
与其他食用油脂相比,籽油新食品原料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丰富,更受消费者青睐。其中,来源于植物成熟种子的七种籽油新食品原料:杜仲籽油、茶叶籽油、元宝枫籽油、牡丹籽油、盐地碱蓬籽油、水飞蓟籽油和番茄籽油,不仅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黄酮类物质等活性成分,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七种籽油原料的来源情况、提取方法、公示情况、主要营养成分、功能性和安全性研究进展,探讨了籽油新食品原料应用前景,以期为籽油类新食品原料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功能性植物多糖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刘思扬 , 陆雅琦 , 海日汉 , 安迪 , 马福敏
2022, 43(21): 444-45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10234
摘要(417) HTML (55) PDF(53)
摘要:
功能性植物多糖是植物细胞代谢产生,由10个以上,或几百甚至几千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功能性植物多糖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免疫调节、抗肿瘤及调节肠道微生态等多种生物活性,还具有来源广泛、安全无毒、活性高、环境亲和力高等优点,在食品及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从植物多糖的结构解析、提取方法,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及降血脂等生物活性及其作为功能因子的应用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学者的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纳米硒多糖载体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的研究进展
刘晓庆 , 魏凌峰 , 贾继来 , 周娇娇 , 程水源 , 蔡杰
2022, 43(21): 454-460.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10320
摘要(124) HTML (184) PDF(33)
摘要:
纳米硒具有独特的性质,在食品、医药和农业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多糖是一种天然的生物聚合物,由于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被认为是合成纳米硒最有前景的载体。本文首先介绍了以多糖为模板合成纳米硒的机制以及不同种类多糖、不同合成条件等因素对合成硒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随后,本文总结了合成多糖-纳米硒材料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为今后以多糖为载体构建纳米硒的合成方法及在医学和食品领域的潜力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CRISPR-Cas9技术修饰乳酸杆菌的研究进展
余咏诗 , 刘辉
2022, 43(21): 461-470.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10333
摘要(120) HTML (26) PDF(7)
摘要:
乳酸杆菌是一种具有促进人类健康的菌株,在食品工业中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成为了开发利用微生物的有效工具。其中,成簇规律性间隔短回文(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相关因子(CRISPR-associated,Cas)所组成的CRISPR-Cas9技术由于步骤简便、效率高且准确性高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基因编辑的研究中。将CRISPR-Cas9技术应用于乳酸杆菌将促进对其本身生理特性及其促进人体健康分子机制的研究,从而推动下一代具有定制功能乳酸杆菌的开发。本文综述了部分乳酸杆菌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以及CRISPR-Cas9技术在乳酸杆菌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为国内乳酸杆菌生物工程化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一些思路。
高压二氧化碳在肉品杀菌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牛力源 , 张艺林 , 刘静飞 , 吴梓浩 , 张志坚
2022, 43(21): 471-479.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20233
摘要(142) HTML (28) PDF(16)
摘要:
肉及肉制品营养价值高,是人类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但是肉品在加工和流通等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来源的污染,导致肉质腐败,甚至诱发食源性疾病。高压二氧化碳(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 HPCD)是一种新型非热加工技术,可在相对温和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达到显著的杀菌效果。本文总结了HPCD的杀菌机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HPCD技术在肉品杀菌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单一HPCD技术及其与其它方法联合处理对肉品中微生物的杀灭效果、肉品理化品质、质构特性和微生物稳定性的影响,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对HPCD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淀粉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刘晓飞 , 李祥 , 连洁 , 刘畅 , 吴浚滢 , 赵香香 , 兰淑霖 , 张娜
2022, 43(21): 480-486.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20323
摘要(280) HTML (37) PDF(33)
摘要:
淀粉是一种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聚合物。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淀粉纳米颗粒因其不同于天然淀粉的独特性质而备受关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不同来源淀粉的结构特点,概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制备淀粉纳米颗粒的方法和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综述了淀粉纳米颗粒在Pickering乳液的稳定、复合材料的性能提升、靶向药物的运载和工业废水的吸附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并对其在食品、工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淀粉纳米颗粒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