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I
  • Scopus
  • 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第一方阵T1
  • DOAJ
  • EBSCO
  • 北大核心期刊
  •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
  • JST China
  • FSTA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 CA
  • WJCI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
  • 中国生物医学SinoMed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20
李守强, 田世龙, 刘刚, 安丽丽, 葛霞, 程建新. 不同烹调方式对马铃薯中氯苯胺灵残留量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12): 96-9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1.12.134
引用本文: 李守强, 田世龙, 刘刚, 安丽丽, 葛霞, 程建新. 不同烹调方式对马铃薯中氯苯胺灵残留量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12): 96-9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1.12.134

不同烹调方式对马铃薯中氯苯胺灵残留量的影响

  • 摘要: 抑芽剂主效成分氯苯胺灵(CIPC)在马铃薯中的残留量不但受施用方式的影响,而且也受马铃薯烹调方式的影响。用自主研发的抑芽剂粉剂处理马铃薯4d,然后分别在常温(18~22℃)和低温(3~5℃)条件下贮藏30d。结果表明,采用普通锅、高压锅和微波炉三种烹调方法处理的马铃薯,薯皮中CIPC的含量分别为22.48~36.27、45.35~56.40、63.72~74.61mg/kg;薯肉中CIPC的含量分别为2.17~3.32、2.86~3.70、3.54~4.02mg/kg。三种处理方法与对照相比,薯皮中CIPC含量差异显著,薯肉中CIPC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中在低温条件下贮藏的马铃薯中CIPC残留量最高,而且在煮过马铃薯的水中也发现了少量CIPC。 

     

/

返回文章
返回